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然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规模究竟还有多少?可转移规模是多少?又有哪些因素影响他们转移就业?本文的写作正是从这个思路展开。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多少?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估算,从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到还有3亿的剩余劳动力,估算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三种方法,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规模。第一种是预期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民工平均工资相均衡,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规模;第二种是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视角,保证18亿亩耕地面积,要达到一定的土地产出所需要投入的农业劳动力,进而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规模;第三种是测算在现有农业生产效率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规模。使用不同方法估算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有差异,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估算出来的结果,都表明我国在目前甚至未来还有剩余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然而,潜在规模是否都能实现转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自身特征、生活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本文结合个人微观层面和社会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看包括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年龄、健康状况、培训经历、获取工作方式、社会关系等几个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总人口数、生育小孩数、家庭中14岁以下孩子数、65岁以上老人数等几个方面;从宏观层面看包括所在省农村泰尔指数、城乡收入差距、市场化指数。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微观数据和有关宏观数据建立模型,用实证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通过测度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规模,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可知实际可转移规模会少于潜在规模。最后本文从政府和农户两个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