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开放存取运动以及共享式学习进行的同时,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随之产生,它是集各类型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设施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基于用户需求,信息共享空间模型不断变化和进步,当今已作为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主要来源。其特点包括:给予用户一站化服务,以系统性的信息为主,目的是建立用户应用信息时较为良好的素养,进而才能更有效率的进行合作研究学习。除我国以外,信息共享空间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学习中,以辅助各国(地区)各大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最为盛行的服务手段和服务空间。而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在时间上更为靠前。尽管大陆地区对建立图书馆信息服务开展时间较晚,但也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门。但是,相较于理论研究而言,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体建设仍稍显滞后,并且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空间设计不合理、资源配置尚需完善、网站建设落后、用户服务还需进一步提高、服务理念有待转变、尚未建立统一的高校信息共享空间评价标准。本文分析我国大陆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方面的基本情况,找出大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在建设实践中与台湾和美国的差距,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网上数据库和相关网站进行摸底搜查,比较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存在的差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空间设计、资源配置、网站建设、用户政策和评价反馈机制五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在空间设计方面,大陆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建设模式、区域划分和建设规模方面较台湾地区和美国都稍显落后。在资源配置方面,美国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在资源配置方面较为完善,能够满足用户多样的信息需求,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对馆员的个性化专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对读者的服务水平和信息素养;台湾地区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在资源配置上与本校教学紧密结合,根据每个高校不同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特色,创建了具有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而中国大陆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软件和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方面基础较弱。在网站建设上,美国和台湾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网站建设相对完善,能够充分从用户角度出发,节省用户的时间,为用户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共享空间的相关信息,而中国大陆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网站建设方面稍显落后。在用户政策方面,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在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用户使用规范方面相较于美国和台湾地区都存在不足。在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与台湾地区和美国相比,在中国大陆信息共享空间暂且未能有完整的评价以及反馈系统,因此大都对用户的评价与反馈有所忽略。研究选择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兴阅坊”、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图书馆The Hub at WT’S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表明,这三所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方面各有优缺点,但总体而言,“兴阅坊”和The Hub at WT’S建设较为完善,清华大学信息共享空间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变和完善:合理规划空间设计、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软硬件配套设施、延长开放时间、进行网站建设、制定明确的用户使用规范、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大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模式还不够成熟,并且在其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采用各种措施改进大陆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这些措施有合理进行馆舍规划,营造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良好环境;建立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范围,提高并升华服务手段方法;建立各个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统一的评价体系;借鉴成功范例,坚持因馆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