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瑶学研究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发展。从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婚姻家庭、节日文化、风俗习惯的介绍,到对宗教祭祀、丧葬礼仪、习惯法的论说,再到对这些民俗事象的深层思索,以及对瑶族的哲学伦理思想和瑶族整体文化的研究,使瑶文化研究呈现整体与个案相结合、从粗浅走向深入细致的局面。在对瑶族整体文化的研究当中,宗族文化方面研究的力度远远不够,有分量的成果不多。本文以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宗族文化作为个案,试图从宗族形态、宗族制度及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三方面入手,以瑶族历史与现实文化为背景,阐释恭城瑶族宗族文化的基本形态。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宗族形态(包括族谱、祠堂、族产)和宗族制度(主要从瑶族家庭习惯法入手)这两个方面对恭城瑶族宗族文化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描述了势江源瑶族的还愿仪式活动,探讨恭城瑶族民间信仰与宗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借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对恭城瑶族各姓氏宗族之间及宗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第四部分讨论了宗族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价值;第五部分则以栗木镇大合村作为个案,对恭城瑶族宗族文化进行补充;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揭示了宗族文化存在的现实意义和现代走向。恭城瑶族作为后来者迁居恭城,遥远的乡愁和自身文化的承续,使得他们惦念,不论他们走到哪里,宗族的力量都牢牢地牵住他们的心。由于迁徙,瑶族人新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又给他们的宗族制度烙下了鲜明的特色。与汉民族恪守宗族血统的纯洁性和长子长孙继承制度不同的是,恭城瑶族地区女婿入赘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和兴盛,在财产的继承问题上人们普遍遵循瑶族家庭习惯法中“先男后女,先长后幼,由儿女(婿)主持”的原则;在汉民族的宗族制度中,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几乎所有家谱的凡例中都有“不书”的规定,女子便是其中之一。而在恭城瑶族的家谱中比较注重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在恭城瑶族的族谱中,除了具有与汉族相似的体例外,没有丝毫隐讳,记载了家族中的过继现象。此种做法类似于坳瑶和花篮瑶社会的“接花灯”仪式,这从一定的侧面体现了瑶族独特的生育观念;汉族制定严格的宗法制度,上行下效,借以维系社会秩序,恭城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家庭习惯法。在调查期间发现,该地区现存的宗族文化因子和一些宗族文化复兴的表象,说明其并非是向原生态宗族的复归,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其功能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以族产、族谱、祠堂和祖坟等宗族外显形态作为宗族存在的必要条件,人们更加关注其实存在的状态和作用。宗族作为传统村落社会的基本单位,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和完备的功能。它的存在有着自身的意义,它对于村落社会的缓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细节在宗族的功能中加以探讨。分析宗族的结构与功能不是主要目的,而是透过复杂的结构关系和传统的宗族功能,找到适合现代社会的因子,也就是充分利用传统的优势,屏弃劣势,促进乡村社会的更快更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