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单用咪达唑仑和吗啡联合咪达唑仑辅助下的机械通气,对于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并发肺水肿时的不同效果,为更好地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提供方法和临床依据。方法采集2007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玉环县人民医院急诊科、ICU科的33例老年心力衰竭并发肺水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不同的镇痛镇静方法分为两组:吗啡联合咪达唑仑组(为M+M组)15例,单用咪达唑仑组(为M组)18例。所有患者均在急诊室行气管插管后入院行机械通气治疗,均进行目标导向镇静治疗,采用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判断镇静效果,目标SAS评分3~4分,每2小时评估1次。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M组给予单用咪达唑仑针镇静治疗,开始先间隔30秒钟静脉推注1mg,直至目标SAS评分3~4分,而后以咪达唑仑针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mg/ml持续静脉泵输注,并根据目标SAS评分调节咪达唑仑维持输注的速度。M+M组开始给予吗啡针0.05mg/k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mg/ml)负荷量静脉推注,而后以5-20ug/kg/h静脉泵维持输注,根据中文版疼痛行为量表(BPS)调节吗啡微泵维持注射速度,目标BPS评分为3-6分,同时按前述M组方法联合咪达唑仑进行目标镇静治疗。观察并记录机械通气开始时刻以及机械通气6小时、24小时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分析、B型钠尿肽(BNP)等心衰病情变化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评分达标率)、镇静镇痛药物费用以及停药唤醒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进行组内前后对比,经机械通气治疗6小时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均较开始时下降(P<0.05),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值均较开始时好转(P<0.05),M+M组患者的呼吸机吸气峰压(PIP)较开始时已有下降(P<0.05)。机械通气治疗24小时后,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较6小时进一步升高(P<0.05);PIP、呼气末正压(PEEP)较6小时值下降;BNP值较入院时均下降(P<0.05)。2.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机械通气6小时后,M+M组患者的PIP、R、HR较M组更低(P<0.05);M+M组6小时的乳酸清除率大于M组(P<0.05)。机械通气24小时后,M+M组的HR、PEEP较M组更低,氧合指数则相对更高(均P<0.05)。3.两组患者进行镇静效果对比,M+M组患者的镇静SAS评分达标率大于M组(P<0.05);而平均每小时咪达唑仑用量、总镇痛镇静药物费用、停药唤醒时间等均小于M组(P<0.05)。4.两组患者的镇静期间低血压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目标镇痛镇静下机械通气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并发肺水肿的效果明确。2.吗啡联合咪达唑仑实施镇痛镇静治疗下有利于减少咪达唑仑的用量和治疗费用,取得更好的镇静效果,同时并未增加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