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民众的出行方式、社会管理,交通管理等都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曾经的风靡一时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却寸步难行,摩托车难以抑制的增速和庞大的摩托车保有量,给政府管理、城市形象、民众生活带来诸多难题。摩托车不仅带来的严峻治安问题,造成诸多交通隐患,更成为许多城市交通全面升级,提升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绊脚石”。中国的“限摩、治摩”历程是北京从1985年开始的,目前已有约190个城市实行治摩令或禁微令。东莞实质性的整治摩托始于2006年,从限行“外地车”、限“本地车”,直接“大跃进”到第二年的东莞市中心区内的道路全面限行本地摩托车通行,并逐步将“治摩区”扩大到镇中心区和农村道路。此举在初期受到了巨大的群众压力,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难点,引发学者、专家、群众的热议,但东莞市政府顶住压力,并将这场治摩风暴持续至今。摩托车一方面是市民便利的代名词,一方面又是许多百姓的梦魇,如何在二者之中取得一个平衡点,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执政能力。无论成效如何,摩托车乱象真真实实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成为一个公共问题,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关注并需要政府运用一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政策问题。摩托车随着城市化发展正式成为一个公共问题,政府不得不将其提上议事日程,但为了城市升级发展的需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摩托车让路也无可厚非。东莞结合地区实际推动整治摩托车政策,从长远发展来看,如能适度把握整治摩托车节奏与时间点,这项公共政对整个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城市交通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居民安居乐业都是有利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整治摩托车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必然会带来阵痛。本课题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角度,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摩托车治理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当前东莞摩托车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资料搜集和案例分析、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等方法,积极探求当前东莞政府在应对摩托车治理方面难题的的具体措施。这对于东莞摩托车治理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本课题总共探讨五个问题,分别是:东莞摩托车治理的发展历程、东莞摩托车治理的正负效应分析、现阶段东莞摩托车治理面临的困境、突破摩托车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内容涉及东莞摩托车治理原因、治理历程、现存问题。以“东莞摩托车治理”为例,概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治理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和治理的正负效应,以此来东莞摩托车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本课题认为突破东莞摩托车治理的策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治摩政策设计;二是消除政策外部性;三是强化政策执行的力度;四是完善评估机制,避免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