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蚧科(Coccidae)蜡蚧属(Ceroplastes)。红蜡蚧固定在枸骨(Ilex cornuta Lindl.)枝条、叶片上,刺吸汁液为害,虫体微小,体被蜡壳,并分泌蜡质,诱发煤污病,致使植株长势衰弱,严重时导致植株整株枯死,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本文研究了红蜡蚧初孵若虫的形态特征,低龄若虫、雌性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蜡泌物特征以及红蜡蚧虫体特征,红蜡蚧年生活史、空间格局等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进行防治研究,尤其是采用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主要结果如下:(1)红蜡蚧初孵若虫具有发达的胸足,能够在离开母体后爬行到合适的部位固定;红蜡蚧的蜡壳在幼期为“星芒状”,老龄期为“龟背状”;蜡壳背面龟背状突起与体缘的蜡芒分布相对应,且蜡芒的两个分段与若虫龄期发育相关;红蜡蚧的蜡泌物是其自身遗传进化的产物,对虫体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防治时间。(2)红蜡蚧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附着在嫩梢、叶柄和叶片上越冬,越冬雌成虫在6月下旬达到盛孵期。红蜡蚧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之间相互排斥,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红蜡蚧若虫在低密度下为聚集分布,在高密度下为均匀分布。红蜡蚧没有种群扩散的行为,所以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对枸骨上、中段枝条进行重点防治并抓住最佳防治时期。(3)野外化学防治试验证实,5种化学药剂对红蜡蚧初孵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在红蜡蚧初孵若虫涌散期并开始在枝条上固定时期进行防治为佳。(4)在本试验条件下,4种植物源农药均是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增加,防治效果显著,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蜡蚧初孵若虫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防治上可以采用夹竹桃叶水提液1:10,夹竹桃叶醇提液1:10,银杏外种皮水提液1:10,银杏外种皮醇提液1:10作为适宜的植物源杀虫剂浓度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