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模型一般状况、胃粘膜形态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试图探讨: (1)胃癌前病变与VEGF、EGF的表达的关系;(2)化浊解毒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VEGF、EGF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内涵是否通过干预VEGF、EGF的表达,达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从而阻断和逆转胃癌前病变。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化浊解毒和胃方治疗胃癌前病变奠定基础。?方法:将六周龄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7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余下的60只大鼠采用综合造模法造模,共24周。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5组:模型组,化浊解毒和胃方高、中、低剂量组,维甲酸组,每组9只老鼠。造模结束后各组进行相应治疗,共16周,于第40周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的精神、食欲、毛色和大便等情况,观察胃粘膜病理组织学的改变,放射免疫法测定EGF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经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各治疗组均可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的毛色、精神状态、食欲、大便及活动度。其中化浊解毒和胃方各剂量组改善情况优于维甲酸组,但仍不如正常组。(2)病理形态学观察肉眼所见:正常组胃粘膜呈粉红色,粘膜皱襞表面光滑规整,伸展性好,未见增生结节;模型组粘膜呈灰白色,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皱襞低平、稀少、甚至消失,胃壁弹力减弱,可见增生结节;维甲酸组粘膜较暗淡,较正常粘膜变薄,未见增生结节;高、中、低剂量组,除个别可见胃标本大体观显示胃壁弹力减弱,胃窦粘膜层变薄,色苍白,皱襞变平或走向紊乱,可见不同程度的陈旧性出血点,伴点状或灶状糜烂,大部分接近正常组。(3)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光学显微镜所见:改善模型大鼠胃粘膜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化浊解毒和胃高、中、低剂量组及维甲酸组均能改善病变大鼠的胃粘膜,但化浊解毒和胃各剂量组优于维甲酸组。结果表明化浊解毒和胃方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4)血清EGF的表达:正常组、维甲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EGF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EGF的含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维甲酸组比较,血清EGF的含量低于维甲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化浊解毒和胃方高、中、低各剂量及维甲酸均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血清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化浊解毒和胃方对EGF的抑制作用优于维甲酸,化浊解毒和胃方高、中、低剂量对EGF的抑制作用无差别。化浊解毒和胃方对EGF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胃粘膜中VEGF的表达:正常组VEGF表达甚微,模型组VEGF表达较强烈,两组比较有显著异(P<0.05),提示VEGF在胃癌前病变中明显表达。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VEGF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化浊解毒和胃方具有明显抑制VEGF表达的作用。维甲酸组与模型组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与维甲酸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化浊解毒和胃方虽对VEGF有抑制作用,但不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1)EGF、VEGF在胃癌前病变中呈高表达。(2)化浊解毒和胃方可以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一般状况。(3)化浊解毒和胃方可以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胃粘膜的损伤。(4)化浊解毒和胃方可抑制EGF、VEGF的表达,从而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GF、VEGF的表达,达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从而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