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意曲解是指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何自然,申智奇:2004)。刻意曲解不同于误解,误解是听话者语言信息的无意传递。本文以福柯尼耶的概念合成理论和斯玻伯与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误解和刻意曲解的研究成果,集中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刻意曲解的触发因素和实现机制。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选取美国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第五季、第六季和第七季以及2009年、2010年和2012年美国英文版《读者》杂志中言语幽默中刻意曲解的例子为研究语料,通过对这些语料进行分类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本文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中四种基本类型的集成网络(即简单型框架网络、镜像型框架网络、单域型框架网络和双域型框架网络)对语料进行分析,旨在从认知层面解读刻意曲解的产生过程,从而得出刻意曲解的触发因素,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一语言现象。文章最后将刻意曲解的触发因素归纳为十类:一词多义、同音异义、近似同音异义、索引模糊、不够详尽、表达意图模糊、指示模糊、推理偏离、范围不详和习语异化。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的前提是关联。无论明示抑或推理,都是交际各方以关联为指导原则的寻求最佳关联的心理过程。结合关联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语料,本文将刻意曲解的实现机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说话人的话语,二是听话人的心理。说话人的话语又主要表现为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含糊性,以及语言本身的经济原则。而听话人的心理则主要表现为解码过程中对编码的乖讹过程、推理过程中对明示的偏离过程、最佳关联达到最小值的过程和对互明认知语境的蓄意破坏。本研究对于刻意曲解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论探索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有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或者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达到某种特定的语用目的,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英语学习和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