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了在中国全境自由传教的特权,传教活动的内容有所扩大,其中“以学辅教”——开办教会学校成为传教士的重要活动之一。一些教会学校对当地教育甚至是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要写的“登州文会馆”就是一例。美国新教传教士狄考文夫妇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登州创办蒙养学堂,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使得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后来发展为登州文会馆。文会馆办学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世俗的教职人员,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实践,在课程内容上,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育,在德育教育上,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在教育管理上,制定详细条规,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文会馆这些教育实践对传教士在山东创办学校起了示范作用,对山东大学堂的创办起了借鉴作用,文会馆的毕业生对教会学校和清末新式教育的举办起了师资支持作用,同时文会馆还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其他的影响。对登州文会馆的评价应坚持辩证的思维,既要看到它局限的一面,更要看到它成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