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中扬子地区晚侏罗世-新近纪开展盆地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对比、古流及物源区分析等研究,分析了古地理演化特征并编制了古地理图,建立了中扬子区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及盆地各时期充填演化模式,探讨了中扬子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构造运动对沉积盆地充填的控制作用。通过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将中扬子区晚侏罗至新近纪划分为三个小区,即酉阳小区、江汉小区和鄂东小区。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主要分布在酉阳小区的秭归盆地。下白垩统主要分布在江汉小区的宜昌南津关和京山-应城一带,鄂东小区的黄石地区有零星的分布。中扬子区上白垩统-新近系主要分布在江汉小区内。以野外露头剖面为主,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震剖面进行沉积相研究,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五种沉积相类型,并根据研究区不同时期盆地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物特征总结出冲积扇-辫状河-湖泊、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水下扇-湖泊、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四种沉积体系模式。运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在综合露头、测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将中扬子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地层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9个超层序和30个三级层序。建立了中扬子区沉积盆地上侏罗统-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在二级层序(超层序)格架内分析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规律及其古地理演化。对研究区周缘露头剖面地层中各沉积期的古水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周缘晚侏罗世至新近纪沉积期间的古流方向。结合对中扬子北缘采集的上侏罗统-白垩系露头剖面样品进行砂岩成分统计、泥质岩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探讨了物源区母源性质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根据以上分析指出,受秦岭造山带、江南-雪峰隆起及黄陵背斜的制约与控制,晚侏罗世在黄陵背斜以西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早白垩世受黄陵背斜隆起及江南-雪峰逆冲的影响,在宜昌南津关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晚白垩世中扬子北缘发育断陷盆地,而南缘发育类前陆盆地。古新世时,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次伸展控制了沉积的展布,并发育了两套生油层与盖层,但在南缘仍发育小型的类前陆盆地。新近纪时,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造成整个中扬子新近系大面积的缺失,仅在盆地内部及东西部有薄层分布。综上所述,中扬子区晚侏罗世至新近纪主要经历了晚侏罗至早白垩的陆内挤压变形、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上覆伸展断陷和新近纪及其以后的盆地整体坳陷三个大的演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