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评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食物的丰富度对于热带雨林的研究者、管理者及保护生物学家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重要工作。本论文研究了西婆罗洲龙脑香科热带雨林中野生果树的结实计量与树的大小(可快速并随时测量)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来预测Gunung Palung国家公园内(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不同森林类型中果实产量和可获得性。 在经过训练的助手的帮助下,我们对分布于7种森林类型中的70个样方中的所有树木持续监测了5年,共获得了361,679个观测数据。观测到了34,794次结果事件,每次均记录果实成熟度和以对数单位计量的产量。计算了每棵树果实产量(果实量/棵)及每个样方果实产量(果实量/每公顷)及果实的季节波动。为了测量果实产量和易测量的森林结构因子的相关性,我们测量了树干大小,及树冠郁闭度;还评估了一片树林的树冠高度和厚度;在分析中我们还包含了其他环境因子例如森林类型和海拔。最后,通过检测不同观测者间的估算差异来评估单个观测者在果实成熟度及产量上的估算偏差。发现长期观测者和短期观测者在作物大小计数方面比较一致,而在判断果实的成熟度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关于果实成熟度和产量的估算偏差大部分发生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对非常小(或大)的产量。这些结果表明将观测者在不同样方间轮换观测,及使用产量的平均值将可以有效的去除观测误差。 从单棵树的水平来看,产量与树径中度相关,与海拔正相关,与茎干密度负相关只有当海拔低于1OOm时,森林类型与产量之间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低地雨林具有显著重要性因为本研究中70%的哺乳动物及鸟类的觅食活动都是在低地雨林中进行的。同时,土壤类型和水量差异在低地雨林中的影响也高于海拔较高的森林类型。当海拔高于100米时,虽然具有多种森林类型,但是其已经不是一个显著重要的环境因子。从每公顷的水平来看,虽然每种森林类型内果实产量差异较大,果实产量与森林类型仍显著相关,由冲积平原形成的森林类型平均单月果实产量最低,而最高的平均单月果实产量产生在山地森林。而另一方面,泥炭沼泽森林类型在果实产量方面比较一致,每月产出之间差异最小。基于单位面积的果实产量与茎干基部总面积没有显著相关性,在淡水沼泽和花岗岩森林类型中,基于单位面积的果实产量与茎干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所有森林类型都观测到了一次大量结果事件,但都没有发现明显的果实周期规律。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对具体某种森林类型而言,一些比较容易测量的森林结构和环境因子参数例如:茎干大小,茎干密度,海拔,郁闭度对于单棵树的果实产量的评估较为有效。但是,这些因子与果实产量间的相关性与7种森林类型的关系则各不相同,无论在基于每个茎干水平,还是每公顷水平上都是如此。此外,一些附加的特征因子,例如树冠高度和深度则对果实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对果实产量的评估中可以不予考虑这些因素。虽然在公顷水平上果期很难预测而很难将其纳入我们的估算体系中,我们还发现果实产量的季节性对于每种森林类型总的果实产量具有主要的影响。一些森林类型在果实产量的季节性上保持相对稳定,且不同的森林类型的果实产量在大部分情况下均不同步,因此在一些比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的混合森林类型对于维持脊椎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