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安市处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水系中上游,位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老爷岭的盆地之中,属于低山丘陵区,境内峰峦起伏,山川交错,丘陵广布,河流纵横,地势中间和北部低。宁安市林地景观和农田景观交错分布,频繁的人类活动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大干扰之一,景观格局的变化致使原有的生态功能受到损失,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由于生态环境基础较好,脆弱性表现尚不明显。由此可见,了解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生态脆弱性,是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脆弱性的内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剖析,并将其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域,选择1991,2000,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通过目视判读,提取了研究区1991年、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GIS技术手段和相关模型分析了研究区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选取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脆弱性模型,并尝试分析了研究区20年来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时段,草地、林地呈现较明显减少趋势,分别净减少3.35万hm2和3.03万hm2;耕地增长趋势较强,净增加5.99万hm2,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净增加0.57万hm2;水域和其他用地有小幅度减少,分别为0.04万hm2和0.14万hm2。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之间的转换主要以耕地与草地、林地,林地与草地之间的转换为主。研究区1991年、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23.49、228.46和232.96。总体上讲,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相对较低,随着土地的开发的深化,到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强。通过景观类型脆弱度计算模型得出,耕地和建设用地生态脆弱度最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1-2010年,全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7.39%和0.7%,两类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大,不适宜耕作的土地被开垦,以及建设用地的增加,加剧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1991年、2000年以及2010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指数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61.7%的样本区生态脆弱度指数增大,生态良好区在大幅减少后又有所增加;轻度脆弱区稍微增加后又出现减少;一般脆弱区面积总体出现减少趋势;中度脆弱区减少后义略微增加;重度脆弱区在20年间急剧增加。中高脆弱区所占全区面积比重不断增加,轻微脆弱区面积比重逐年减少,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不断加剧。1991年、2000年以及2010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指数普通克里格法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逐年增高,分布总体呈现中北部重,外延逐渐减轻的特征,分布范围逐年扩大;20年间,重度脆弱区由零星分布发展到集中连片,并逐步扩大;一般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环绕重度脆弱区,并向外延滚动,20年间面积比重增加后又减少。通过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以及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析可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草地的减少,加重了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同时林草地向耕地、建设用地转换较多的区域。生态脆弱性不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