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内非均匀电场调控的激发态特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半导体包括有机小分子和高分子,因其质轻、柔性、制备简单等优势,在传感器、激光器、光开关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与无机半导体不同,有机半导体具有较强的电子-晶格相互作用,这导致掺杂的电子和空穴能够使晶格畸变,从而形成自陷的元激发,如孤子、极化子和双极化子。另外,通过光或者电激发形成的中性激发态,如激子和双激子,除了存在电子和空穴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外也会受到局域晶格势场的束缚。这些独特之处使其具有丰富的光、电、磁等功能特性。目前,以有机半导体作为光伏层的太阳能电池在能源利用中已展现出广阔前景。然而,该类器件较低的光伏效率和较差的稳定性阻碍了其市场化进程。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其基本的光伏过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如何调控有机太阳能电池内激发态的行为。调控有机分子的光激发过程对于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伏过程至关重要。尽管实验研究已表明温度效应对于光吸收具有一定影响,但详细的相关动力学过程(包括:激发动力学和内转换动力学)并不清楚。特别是,电荷分离是有机光伏的核心过程。近几年,随着飞秒超快技术和瞬态探测技术的发展,一些最新的电荷分离现象难以用传统的激子理论去解释。例如:瞬态光致吸收光谱实验指出,在某些高效的有机光伏体系内,有高达70%的电荷可在~100 fs内实现分离。根据激子理论,激子不可能在飞秒尺度内大量输运到给体/受体界面。目前,导致超快电荷分离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另外,电荷分离过程一般认为是由给体/受体界面形成的冷电荷转移态或热电荷转移态主导的。但是,对于给定的有机光伏体系,到底哪种机制起主导作用,调控这两种机制主导的电荷分离过程的手段及机理是什么?澄清上述问题将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调控依据。有机太阳能电池内,电场对激发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电场形式在空间上往往表现为非均匀场。一方面,有机光伏层内分子取向紊乱、各种缺陷以及给体/受体界面电荷积累都可能诱导非均匀电场;另一方面,通过向光伏层加入电性材料(比如:极性添加剂、铁电聚合物等)也可以人为产生或调控非均匀电场的分布和强度。除了空间上的非均匀电场,光激发过程中光场的电场分量具有时间尺度上的非均匀性,我们可引入高斯形式的飞秒脉冲电场模拟外界光场,研究其对光激发过程的调控。基于此,本论文采用紧束缚SSH模型结合非绝热的量子动力学方法,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内非均匀电场调控的激发态特性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和主要的结论包括:1.有机太阳能电池内飞秒脉冲电场诱导的光激发动力学通过引入飞秒脉冲电场模拟光场,并计入温度效应,分别研究了聚合物分子内及其异质界面的光激发动力学。研究发现,温度效应对聚合物分子内各种受激模式的光吸收效率影响不大,但对聚合物分子受激吸收后产生的热激发态内转换弛豫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为了解释有机异质界面亚带隙光吸收信号的来源,进一步模拟了有机给体/受体体系中的光激发动力学。结果表明体系中存在两种不同模式的电子受激跃迁,其跃迁能均低于单体能隙,称为亚带隙激发或跃迁。通过模拟带边能级电子占据数随时间的演化以及给体/受体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明确证实了亚带隙的低能跃迁源于冷电荷转移吸收,而高能跃迁则来自热电荷转移吸收。此外,我们澄清了界面结构和光激发条件对电荷转移吸收效率和吸收位置的影响。这些发现为今后实验上调控有机太阳能电池内的光激发和内转换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2.有机太阳能电池内空间非均匀电场驱动的激发态输运及解离动力学通过引入空间尺度的非均匀电场,我们系统研究了它对激发态动力学的影响。计算发现,聚合物分子内的激子和双激子都能在非均匀电场的驱动下定向且超快的输运。特别是,激子和双激子的输运方向相反,其机制归因于它们在外电场下相反的极化行为。进一步,我们根据这一结论理论设计了非均匀电场对有机发光的超快调控,并对调控结果进行了预测,以期得到实验证实。另外,非均匀电场对给体/受体界面上的冷电荷转移态也有显著的调控效果,发现其动力学演化与电场强度分布密切相关。对于初始产生在强场区域的冷电荷转移态,它将直接解离为自由电荷;而初始产生在弱场区域的冷电荷转移态,它首先会沿着给体/受体界面快速输运到强场区域,继而实现电荷分离。最后,我们揭示了冷电荷转移态的输运机制并讨论了受体分子聚集对冷电荷转移态输运的影响。以上研究对于解释一些最新的电荷分离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3.有机太阳能电池内飞秒脉冲电场诱导的激发态再激发动力学实验上应用pump-push-photocurrent/probe(PPP)光谱技术证实了热激子以及热电荷转移态对电荷分离的贡献。尽管目前也发展了一些理论方法去解释PPP光谱结果,但体系本征的一些因素对激发态再激发动力学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构建相关物理模型并计入光场,我们分别研究了聚合物分子内激子和给体/受体界面上冷电荷转移态的再激发动力学。研究发现,无论是激子还是冷电荷转移态都可以在飞秒脉冲电场的作用下重新激发至高能态(包括热激子和热电荷转移态)。跃迁的模式和几率主要依赖于激发能量。进一步,通过计算不同激发强度下临界解离场的强度,证明了热激发态中的电荷离域效应对电荷分离的贡献。该工作不仅合理解释了实验结果,还为实验上提供了有效调控电荷分离的手段。
其他文献
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第二常见形式,也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约占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的70%。目前,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以放疗和手术切除为主,或二者结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死亡率高达50%,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潜伏期很长,而且有转移到肝脏(90%)、肺(24%)、和骨(16%)等的重要器官的倾向。临床研究显示,转移性的
法案起草通常是立法提案主体或立法机关委托的主体根据立法目的遵循一定程序草拟、拟定法律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作为立法的准备阶段,法案起草虽然并不纳入立法的正式程序之中,却始终发挥着必要的、基础性的作用,需要通过明确的制度进行规范,以避免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化”,即政府部门借助法案起草方式将部门的权力与利益渗透到其要起草的法案内容。然而,目前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草案起草、国务院行政法规的草案起草获
通过非线性转换的短波长激光具有高光子能量的特点,在医学、工业和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全固态纳秒和皮秒激光器的倍频、三倍频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通过新的材料及实验方案设计,实现了转换效率及输出方式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样机研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单斜相KDP晶体微结构中实现了纳秒脉冲激光的倍频,通过实验分析了 KDP晶体微结构参数对转换效率的影响,研
教会医学是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产物,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消亡,历经近百年崎岖波折又波澜壮阔的历史。“齐鲁医学”曾经是中国教会医学的一张“名片”,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齐鲁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贯彻整个山东教会医学从起源到消亡的全部过程,代表着山东教会医学的最高水平,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与“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等国内三大头牌医学齐名,并称为“东齐鲁”,在
云计算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由于专业性、实惠性和便利性,SaaS服务成为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应用云计算的重要选择。同时,出于成本节约、按量付费、弹性缩放等方面的考虑,SaaS提供商选择购买IaaS提供商的资源以运营其服务。因此,云环境下以SaaS提供商为中心,形成了 IaaS提供商-SaaS提供商-用户的三层服务市场。在该
研究背景:随着全民运动的兴起,肌腱损伤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运动损伤。目前临床上针对肌腱损伤的治疗方式存在恢复周期长、复发率高和无法恢复原有的生物力学特性等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从而修复受损肌腱组织的能力,目前已有研究指出TSCs的异常分化是肌腱损伤的发病基础。因此阐明抑制TSCs的异常分化是否可以改善肌
第一部分 葡萄糖在调控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发生于消化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及病理学表现可进一步分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等亚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超过500万人患有UC或CD,尤其以北美和欧洲最为严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病率不断上升,2015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新发OVCF患者约为127万例,预计到2050年,将高达300万例。OVCF有多种负面影响,如脊柱后凸、背痛、活动量减少和死亡率增加,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群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对OVCF的诊断主要依据临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重构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病理基础。临床和病理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血管分叉、弯曲以及狭窄区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细胞增殖、血管壁增厚,介入治疗术后异常血流可引起血管增生和再狭窄。这些因素提示血管力学因素是血管重塑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诱因。血管重塑主要表现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异常增殖、凋亡和迁移。血管内皮细
很多家实验观测到宇宙线全粒子谱能谱在几个PeV处有“膝”的结构,原初宇宙射线全粒子能谱膝区的物理特征对于研究宇宙线的起源、加速和传播机制非常重要。高能宇宙射线的质量组分是解释宇宙中这些高能粒子的起源、加速和传播机制的关键之一。我国科学家提出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项目,目标是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开展北天区伽马源扫描搜索等,膝区宇宙线成分测量是该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LHAASO建设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