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现象的文化解读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杀马特”是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以网络自拍照为主要传播载体,以浓妆、五颜六色长发、个性古怪服饰为特征符号,给大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文化现象。它自出现以来一直饱受非议,大众因“杀马特”群体的夸张装扮,对其进行几乎一边倒式的嘲讽和抨击,学者们认为“杀马特”群体是当今新生代农民工的代表,是城乡二元格局之外尴尬的“第三元”,对它的研究总体偏重社会学视角,缺乏文化层面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杀马特”QQ群、贴吧、微博的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在探究“杀马特”现象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受众研究、符号学以及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对“杀马特”现象进行文化解读。本文主要运用观展/表演范式、符号学、青年亚文化等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论探索,认为“杀马特”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媒介革新影响下的产物,“杀马特”群体受媒介和商业因素的影响,通过他者镜像中的想象性表演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杀马特”现象风格符号体现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符号的意义已不是“杀马特”群体考虑的重点,符号所体现出的个性化才是他们追求的核心;“杀马特”现象体现出颠覆与抵抗的亚文化特征,但仍不能摆脱主流文化对其进行的意识形态和商业化收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杀马特”现象的积极因素、负面影响及社会应对,认为大众应该理性地、辩证地认识“杀马特”现象,逐步改变“杀马特”群体被绝对化、妖魔化的倾向。
其他文献
“身份”是近年来文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文学作品中身份主题的研究也多从性别、后殖民、民族和种族、跨民族等角度切入,探讨身份、身份认同
1907年-1930年是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及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从戏剧的发生期写起,以现代传媒为研究途径,着力解决现代传媒在现代戏剧转型过程中引起的变化。但是,学术界有专门研
由南宋诗论家葛立方所著《韵语阳秋》是一部诗话著作,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诗歌作品,兼及诗人佚事、用事考证等,也包含了风俗地理、书画歌舞、花鸟鱼虫等方面资料。在现在尚较完
学位
随着英特尔第二代智能处理器的上市,配套LGA1155的6系列主板也已经陆续上市,成为近期主板市场的热点,从一线大厂到二线品牌,目前市场上6系列主板集中在P67和H67芯片组,随着新品集中上市,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成为Sandy Bridge处理器的最佳搭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