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径流是导致坡地氮素、磷素流失的重要因素,而氮磷流失是导致水源地上游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水库上游水源林地表径流(SR)和壤中流(SSR)及其氮磷流失规律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黄前水库上游药乡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该流域典型树种赤松林(PDF)以及荒草地(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产流试验方法,对赤松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其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次降雨条件下林地地表径流及壤中流的氮磷流失比例负荷与迁移规律,以此为水源地上游水源涵养林配置与非点源污染控制及其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及荒草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产流特征差异明显。随着降雨的进行,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及荒草地地表径流产流量不断增加,赤松林地及荒草地壤中流产流时间均滞后于地表径流,壤中流流量波动小于地表径流。赤松林地地表径流量低于荒草地,是荒草地的92.66%。赤松林地壤中流量高于荒草地,是荒草地的1.32倍。赤松林地及荒草地土壤入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与荒草地相比,赤松林地在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地表径流流失、涵养水源方面有更好的效果。(2)与荒草地相比,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能够有效减少径流中氮素的流失。次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全氮(TN)呈现初期输出浓度较高,随降雨的进行,输出浓度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的特征,壤中流TN流失量在径流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赤松林地及荒草地地表径流TN流失量与流失浓度呈正相关。赤松林地地表径流、壤中流TN流失量均低于荒草地;赤松林地地表径流TN流失量是荒草地的81.37%,赤松林地壤中流TN流失量是荒草地的86.23%。由此说明,与荒草地相比,赤松林地对径流中的TN具有较好的调控效果。(3)与荒草地相比,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可以有效调控降雨径流中磷素的流失。次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全磷(TP)输出浓度呈现初期较高随着降雨的进行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壤中流TP输出浓度在降雨产流过程中呈动态平衡趋势。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地表径流TP的输出浓度与流失量呈正相关。赤松林地地表径流、壤中流TP流失量均低于荒草地;赤松林地地表径流TP流失量是荒草地的53.32%,赤松林地壤中流TP流失量是荒草地的72.35%。由此说明,赤松林地对降雨径流中TP的调控效果比荒草地显著。(4)与前期降雨相比,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和荒草地的降雨产流量及其氮磷流失量都有所增加,但荒草地的径流和氮磷流失比例更大,进一步说明,在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对径流及其氮磷流失调控效果更显著。具体表现在: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和荒草地的产流总量均大于前期降雨,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21.0%和142.0%,其中,赤松林地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量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35.0%和93.7%;荒草地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量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34.0%和187.0%。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和荒草地径流中TN流失总量均大于前期降雨,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02.0%和119.0%,其中,赤松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TN流失量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25.0%和73.7%;荒草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TN流失量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09.0%和116.0%。次降雨条件下赤松林地和荒草地径流中TP流失总量均大于前期降雨,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11.0%和129.0%,其中,赤松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TP流失量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15.0%和77.6%;荒草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TP流失量分别是前期降雨的117.0%和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