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旅游干扰的作用下,植被景观在不同的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响应。本文以五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对旅游干扰区和非干扰区进行比较,分别从森林植被的生态识别、种群结构和群落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四个方面,来研究森林植被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从而为旅游景区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首先,在森林植被的生态识别方面,本文利用TWINSPAN、DCA和CCA,研究了森林植被的类型、分布格局等内容,结果表明:①TWINSPAN将76个样地划分为13个群落类型,从左到右,森林群落由干扰区向非干扰区过渡,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限制因子。在干扰区,不同的旅游干扰程度造成森林群落的生态分异,而在非干扰区,海拔影响森林植被的生态差异。②13个群落类型在DCA排序图中各有自己的分布范围和界线,在非干扰区,森林群落沿对角线由下至上其海拔和坡度都有增大的趋势;在干扰区,DCA第一轴与旅游影响系数有较大的相关性。③在CCA排序图中,大部分群落分布比较密集,使得群落之间的界线比较紧凑和模糊,“弓形效应”明显。非干扰区的森林植被沿第一排序轴从左到右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变化依次发展演替,而干扰区的森林植被沿第二排序轴由下至上随着旅游影响程度的减少依次发生变化。④DCA方法在描述群落间的关系上好于CCA,CCA在描述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上优于DCA,但是如果同分类方法结合使用,DCA的效果要好于CCA。 其次,从植物科属、区系、生活型等方面,通过对种群结构的生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活动的适度干扰使得物种的属数和种数相对趋于丰富,且不同科属的种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响应。②旅游活动使得干扰区的区系成份较非干扰区相对丰富,在两区域内温带分布型占有很大的比例。③高位芽植物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生态幅度较小,在非干扰区其比重明显较高,而地上芽、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与旅游活动相伴而生,在干扰区分布的态势较大。④在两大区域中,中生植物占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通过对群落结构的生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垂直结构上,灌木层比较特殊,在干扰区随着旅游干扰的逐渐减弱,呈现从无到有的变化趋势,在非干扰区随着植被向顶极群落的演替,又呈现出从有到无的变化趋势。②在水平结构上,21个优势种对旅游干扰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响应,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种群。③在所有相似系数中,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群落不是很多,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较少,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最后,通过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两区域的森林群落对三种多样性指数有不同的生态响应。②在干扰区,随着旅游影响的增大,除Simpson指数外,其它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③在非干扰区,随着海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