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量 以及观察MSCs鞘内移植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方法: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体外分离纯化培养MSCs,并从贴壁性、表面标志物及体外向神经元诱导分化三方面进行鉴定。对第3代、第6代和第10代细胞的生长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其增殖能力。ELISA法分别检测第1代至第5代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BDNF的浓度。2. Brdu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阳性率检测:用10umol/l的Brdu分别标记MSCs12h、48h、72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阳性细胞的标记率。3.鞘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神经病理性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与评价:以未作任何处理的大鼠作为Naive组,建立大鼠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随机分为2组:移植对照细胞组(SNI/Control组)、细胞移植组(SNI/MSCs组)。SNI/MSCs组大鼠于SNI 术后1周移植MSCs,SNI/Control组注射等体积PBS。于SNI 术前、SNI术后1周至移植后4周每周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缩爪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threshold,MWT)和辐射热抬脚时间(Thermal withdrawal duration,TWD);并于移植后4周取各组大鼠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BDNF表达及BrdU阳性细胞,同时行HE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致瘤性。
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体外成功分离并纯化了MSCs,第三代细胞经鉴定纯化率高达99%。前10代的细胞增长旺盛,生长曲线呈现典型的“S”型,之后增长速度有所减慢。随着细胞培养代数的增加,培养液中BDNF的浓度也明显增加与培养代数呈正相关趋势。2.随着标记时间的延长,Brdu阳性细胞的标记率也增加。48h组阳性细胞的标记率为 96.2%,与72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影响。3. 鞘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神经病理性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SNI 术后1周大鼠结扎侧后足出现痛觉异常现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机械缩爪阈值(MWT)降低和热抬脚时间(TWD)延长(P<0.05);MSCs组大鼠移植后1周即出现大鼠疼痛行为学症状减轻,MWT 增加和TWD 缩短;同时移植后2-4周,SNI/MSCs组大鼠和SNI/Control组组相比,MWT 增加(P<0.05),TWD 缩短(P<0.05)。细胞移植后4周,脊髓组织中移植细胞的BrdU 免疫染色阳性,表明移植后4周细胞仍然存活。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脊髓中BDNF表达高于其它两组(P<0.05),且组织中无异性细胞。
结论:MSCs蛛网膜下腔移植可缓解SNI模型大鼠的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BDNF参与其镇痛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