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应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量 以及观察MSCs鞘内移植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方法: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体外分离纯化培养MSCs,并从贴壁性、表面标志物及体外向神经元诱导分化三方面进行鉴定。对第3代、第6代和第10代细胞的生长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其增殖能力。ELISA法分别检测第1代至第5代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BDNF的浓度。2. Brdu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阳性率检测:用10umol/l的Brdu分别标记MSCs12h、48h、72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阳性细胞的标记率。3.鞘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神经病理性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与评价:以未作任何处理的大鼠作为Naive组,建立大鼠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随机分为2组:移植对照细胞组(SNI/Control组)、细胞移植组(SNI/MSCs组)。SNI/MSCs组大鼠于SNI 术后1周移植MSCs,SNI/Control组注射等体积PBS。于SNI 术前、SNI术后1周至移植后4周每周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缩爪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threshold,MWT)和辐射热抬脚时间(Thermal withdrawal duration,TWD);并于移植后4周取各组大鼠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BDNF表达及BrdU阳性细胞,同时行HE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致瘤性。   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体外成功分离并纯化了MSCs,第三代细胞经鉴定纯化率高达99%。前10代的细胞增长旺盛,生长曲线呈现典型的“S”型,之后增长速度有所减慢。随着细胞培养代数的增加,培养液中BDNF的浓度也明显增加与培养代数呈正相关趋势。2.随着标记时间的延长,Brdu阳性细胞的标记率也增加。48h组阳性细胞的标记率为 96.2%,与72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影响。3. 鞘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神经病理性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SNI 术后1周大鼠结扎侧后足出现痛觉异常现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机械缩爪阈值(MWT)降低和热抬脚时间(TWD)延长(P<0.05);MSCs组大鼠移植后1周即出现大鼠疼痛行为学症状减轻,MWT 增加和TWD 缩短;同时移植后2-4周,SNI/MSCs组大鼠和SNI/Control组组相比,MWT 增加(P<0.05),TWD 缩短(P<0.05)。细胞移植后4周,脊髓组织中移植细胞的BrdU 免疫染色阳性,表明移植后4周细胞仍然存活。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脊髓中BDNF表达高于其它两组(P<0.05),且组织中无异性细胞。   结论:MSCs蛛网膜下腔移植可缓解SNI模型大鼠的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BDNF参与其镇痛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食管癌的筛查和预后  食管癌病人的预后与诊断时的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据报道,早期食管癌外科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85%~90%,而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6%~15%;并且随着消化内镜治疗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已成为趋势,研究显示早期食管癌微创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85%~95%,因此开展食管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是目前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食管癌是由食管
癌症是经过长期累积潜伏形成的慢性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医学上最直接的说法就是“细胞基因突变”。运动虽不保证一定不生病,但可以降低罹癌风险。就像坐车绑安全带,虽不保证不会出车祸,但至少减低了受伤的危险性。要提醒的是,当身体负荷已经很沉重,感到疲倦的时候,应该做的是伸展性、放松性、舒缓性的运动,譬如游泳、健走、静坐等。这就犹如已经被榨干了,还去加速消耗摧毁,反而会“爆胎”。有些人会突然休克暴毙,很可能
目的:   1、设计小鼠NF-κB的反义寡核苷酸,探讨其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影响。   2、研究LPS及Ti颗粒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设计并
目的:本文通过对体检人群的数据整理,研究血液学指标对一般体检人群的健康预警作用。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查体人群中存在高发的甲状腺结节疾病,并以此为契机,从本专业学科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