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业,即建筑施工行业,不同于建筑设计行业。上海开埠后,随着西方建筑制度、理论、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的输入,上海的营造格局呈现出向现代转型的局面。营造厂的内部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与工程承包制度等发生了较大改变。同时,伴随营造行业日益勃兴,营造业群体也逐渐庞大,营造工匠从传统水木作坊劳作形式下蜕变为或投资经营新式营造厂的厂主、或受雇于新式营造厂的雇佣工人,形成一支近代新兴的职业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的影响主要通过众多标志性建筑体现,并辐射到全国其他城市。他们在数量、年龄、学历、籍贯构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征,反映了上海移民社会的某些特点,成为我们研究近代上海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往对此研究并不充分。上海营造业群体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厂主,一为营造工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状态因身份地位、技术能力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绝大多数营造工人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生活与工作状况都不尽如人意。上海营造业群体有自己的同业组织,上海市营造工业同业公会如同近代上海其他行业同业公会,是在政府指令下成立的营造业同业组织,它与晚清以来上海的水木业公所存在传承关系,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1946年后,上海市营造工业同业公会在制度和形式方面体现了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同时,公会在维护行业秩序、增进同业福利、协调业主与营造厂之间或营造厂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促进营造业发展等方面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公会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有不俗表现。上海营造业群体曾积极投身到爱国反帝的政治运动中,为实际推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并且,热心兴办同业教育、医院,积极参加社会救济捐助活动,为整个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总之,近代上海营造业及其群体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营造业向现代转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