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生来就对他人如何知觉、评价自己敏感,这是基本归属需要驱使的本能反应。社交拒绝作为人类归属需要主要威胁源,其对人们身心具有破坏功能已毋庸置疑,也使得该主题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一些特殊社交拒绝现象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如种族歧视、性别偏见等,缺乏对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社交拒绝经历对人们身心适应功能的作用机制。本课题系统考察了社交拒绝与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了自尊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与调节模型。研究一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人际负性生活事件与个体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及自尊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自尊在人际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交回避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人际负性生活事件直接对社交回避行为的解释率为8.8%,中介模型解释率为36.8%;自尊在人际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负性生活事件直接对抑郁、孤独感的解释率分别为14.3%和22.8%,中介模型的解释率为34.0%和39.0%。研究二采用社交情境模拟实验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交拒绝情境下个体对社交威胁线索的注意特点,一般情绪、自我情绪及社交意愿特点。结果发现:①在一般情境和社交拒绝情境中,被试对一般消极词、一般积极词、接纳词的注意偏向分数差异不显著,对拒绝词的注意偏向分数差异显著;两种情境中被试对拒绝词的指向指数差异不显著,脱离指数差异达到边缘显著;社交拒绝情境中人们具有回避拒绝线索的倾向;自尊对两种情境的调节效应不显著。②相比于一般情境,社交拒绝情境中被试的高兴情绪更低,受伤感情绪更高,而愤怒、焦虑、悲伤情绪差异不显著;自尊没有调节拒绝对一般情绪、消极自我情绪的影响,但调节了拒绝对积极自我情绪的影响,即被拒绝之后,低自尊者的积极自我情绪显著下降,而高自尊波动幅度较小;③一般情境与社交拒绝情境中被试的社交意愿差异不显,但两种情境中高自尊者的社交意愿均显著高于低自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