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开发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办以来,带动了北京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两大开发区的带领下,北京市开发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开发区集群。本文拟从微观角度,针对北京市开发区的土地开发模式和微观治理模式两大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依托,以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为主要工具,通过参考国内外各种开发区的实践经验,对比分析北京市两大开发区在土地开发模式和微观治理模式方面的特点,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于开发区的公共物品属性、土地开发的外部性,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出现了“市场失灵”和低效率的情况。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安排将土地开发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从而保证开发区这一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2、欧美国家的开发区倾向于采用企业治理型和混合治理型模式,亚洲国家的开发区倾向于采用行政治理型模式。我国开发区根据政府与企业的介入程度,可以分为政企合一型、政企分立型、公司治理型;根据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大小,可以分为横向协调型和纵向管理型。各种模式均有利弊,关键在于适用性。3、本文认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形成历史、功能定位、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二者的治理模式也不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纵向管理型”治理模式,中关村科技园区属于“横向协调型”治理模式。两大开发区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各自治理模式的演化路径。4、本文提出,土地开发是开发区的核心业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开发有两种盈利模式:一是以税收补地价,资本大循环;二是一二级开发联动,重在二级开发。5、本文分析认为,中关村专业园区土地开发模式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自筹资金开发建设。由于存在多重利益主体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各方处于“零和博弈”的尴尬境地。要解决中关村专业园区土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改变其完全的企业型治理模式入手,在政府支持力度、开发企业融资渠道、开发企业战略转型等方面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