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性泛发型色素异常症(DUH)是一种遗传性皮肤色素异常,以全身泛发性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相互夹杂存在为典型特征。该病与1933年被报道,但发病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遗传学上已发现两个DUH致病位点,分别定位于6q24.2-q25.2和12q21-q23,但迄今为止其致病基因尚未被克隆。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一个湖北枣阳五代汉族DUH家系,首先通过微卫星连锁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2q33.3-2q36.1,其中微卫星标记D2S2382的LOD值为3.49。将家系中一个正常和两个病人的DNA样本进行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了29个变异。这29个变异中位于2q33.3-2q36.1的仅有位于ABCB6基因内的c.1067T>C(p.Leu356Pro),家系中的其他成员的DNA测序,发现家系中所有的病人都含有这个突变,而所有的正常人都不携带此突变。对500个湖北正常人进行ABCB6的c.1067T>C突变验证,在所有正常人对照中均未检测到此突变。在6个散发的DUH病人中,进行ABCB6基因突变分析,发现其中的两个病人分别具有两个不同的ABCB6错义突变,分别为c.508A>G(p.Ser170Gly)和c.1736G>A (p.Gly579Glu),而对400个正常人进行DNA测序验证,均未发现这两个突变。ABCB6是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家族成员。为从功能上了解释ABCB6与DUH发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检测了ABCB6在皮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取正常人表皮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发现ABCB6在表皮基底层中高表达,并在黑素细胞和角质化细胞中都呈现胞质定位。人黑素瘤细胞A375和人角质化细胞系HaCaT中的Western蛋白印迹实验,证实了ABCB6在这两种表皮细胞中均有表达。进一步构建ABCB6野生型及三个突变型的EGFP融合蛋白,在鼠黑素瘤细胞B16-F1中观察ABCB6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发现ABCB6在细胞质中呈现类似黑素小体的分布,并且可在突触中聚集,而导致DUH的突变则破坏了ABCB6蛋白的正常定位,突变型ABCB6蛋白不能呈现在细胞质中的正常分布,主要滞留在细胞核周围的高尔基体中。本论文鉴定了第一个遗传性泛发型色素异常的致病基因,并对ABCB6突变引起DUH的病理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我们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ABCB6功能,揭示DUH这一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类皮肤色素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生理过程,受到内外环境因子的精确调控,发现ABCB6作为一个新的色素调控因子,也为色素代谢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