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原子弹的爆炸给广岛和长崎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向世界展示其杀伤力和震慑力的同时,也催生了原爆文学的诞生。原爆文学既是对这场灾难进行真实记叙,为了安抚逝去的灵魂以及跟进被爆者之后的命运的文学,也是以作家的想象力为根源的,描写了包含核战争之内的世界秩序、现代人生存的本质情况等的文学。所以原爆文学强调的是核背景下作家们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原子弹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原爆受害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承受了急剧的社会变化,即“未来的震荡”。而在这种变化冲击之中,会产生一种新的转型性的人格特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边缘人的人格特征。所以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原爆文学中的边缘人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在绪论之中,本文主要界定了原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梳理了边缘人理论的形成过程并论述了这两者相结合的可能性。与斯通奎斯特提出的边缘人周期理论相类似,原爆文学中的边缘人也大体上经历了“准备”、“危机”以及“反应”三个阶段。所以本文的正文部分拟以原爆作品为基础,从这三个阶段对原爆文学中的边缘人现象进行论述。正文的第一章旨在探讨“准备”阶段的形成原因。一方面,原子弹给原爆受害者留下了名为“终极恐惧”的特别图像,这种恐惧割裂了受害者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原爆受害者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历史背景的限制,美国出于构建自身在日本统治权的需要,对日本人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同化,从而使得原爆受害者的个人记忆被压迫。原爆受害者也正是因为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这种对立矛盾而被边缘化,从而产生了原爆边缘人。第二章旨在对“危机”阶段中的被爆体验进行描写和论述。在危机阶段,原爆边缘者的自我意志开始觉醒,一方面伤疤、原子病等表层创伤的出现使得原爆边缘者的自我认同以及正常生活能力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原爆边缘者贴上了标签;另一方面,应激性心理障碍以及不安定性的出现,使得原爆文学在表现这种特性时会采用一些非线性以及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体现原爆边缘人的不安定性以及创伤记忆的胶着状态。第三章旨在对“反应”阶段后的出路进行探讨,在反应阶段,原爆边缘者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等而选择不同的出路,这些都是受害者们的权利,但原爆文学的作家在选择主题时往往会更倾向于塑造一些具有超越性质的形象,以此来表现文学的一种治疗以及升华的意味。结语主要是对正文部分进行一个整体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对原爆边缘人以及原子弹等的情况进行展望,以期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