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概念,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而道德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很难通过身体的感知觉器官进行直接的表征和体验,常常需要借助于隐喻。并且更为主要的是,道德隐喻可能直接影响道德决策和认知加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使用物理性的净脏来表达抽象道德的好坏,那么这种语言上的联结的背后一定具有相应的心理现实性及生理机制,而且这种已形成的稳定的净好脏坏的隐喻联结也会对我们更高级的道德活动——道德判断产生影响。本研究从理论上梳理了隐喻的具身性和概念隐喻的理论,并重点介绍了道德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证研究,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干净和道德”相联,“肮脏和不道德”相提并论这一现象,提出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图一词干扰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来相互印证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和实验3进一步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2基于环境净脏启动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然而自身净脏隐喻比环境净脏隐喻会引发更为复杂的道德判断,实验3基于身体净脏启动探究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基于环境净脏启动与基于自身身体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性。通过3个层层递进的实验研究,以扩展道德隐喻理论,提高净脏隐喻影响道德判断的现实契合性,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环境教育提供参考价值。综合以上3个实验,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及生理基础。净脏的线索会影响人们对道德概念的加工和判断,在洁净背景上,个体识别道德词更快,在肮脏背景上个体识别不道德词更快。而且当目标词呈现的背景与其隐喻表征的方向不一致时(道德词出现在肮脏背景,不道德出现在洁净背景)会诱发更大的P300波幅、N400波幅。其中P300反映了道德概念加工的刺激冲突,N400反映了道德概念与背景不一致时的提取困难。(2)道德净脏隐喻影响个体对他人的道德判断:环境净脏启动下个体对他人的道德判断与净脏隐喻映射方向是一致的;自身净脏启动下个体对他人的道德判断与净脏隐喻映射方向是相反的。(3)环境净脏启动与自身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同。环境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只发生在道德两难故事判断领域,而自身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在不道德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判断领域同时发生。此外,环境与自身洁净启动对道德故事判断、不道德故事判断、道德两难故事判断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环境与自身肮脏启动只对道德两难故事判断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