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存在动静脉瘘患者与不存在动静脉瘘患者间的区别、不同点,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存在潜在动静脉瘘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存在动静脉瘘和不存在动静脉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82例(82条患肢,病变位于股腘动脉及以远部位),将患者分为两组:动静脉瘘组(A组)、不存在动静脉瘘组(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ASO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患侧及患病时间、ASO血管病变情况按TASC分型记录、术前症状体征并按Rutherford分级记录、辅助检查结果、术后恢复情况等。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A组男性10例(45.5%),女性12例(54.5%);B组男性44例(73.3%),女性16例(26.7%),不同性别AVF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女性(OR=3.136)是ASO出现AVF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22例患者,年龄68~85(75.36±3.971)岁;B组60例患者,年龄50~85(71.53±10.545)岁,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高血压患者A组16例(72.7%),B组46例(76.7%);糖尿病患者A组9例(40.9%),B组29例(48.3%);吸烟个人史A组7例(31.8%),B组26例(43.3%);饮酒个人史A组4例(18.2%),B组15例(25.0%),上述各危险因素情况比较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患病天数368.09±561.546天,B组患者平均患病天数708.60±1039.32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0.05)。A组出现患肢肿胀的有8例,静脉曲张5例,共10例(45.5%);B组出现患肢肿胀的有9例,静脉曲张4例,共11例(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A组22例患者中,15例患者为右下肢,7例患者为左下肢;B组60例患者中,45例患者为右下肢,15例患者为左下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0.05)。两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0.05)。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TASC分型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A组患者CD型17例(77.3%),B组患者CD型24例(40.0%),TASC分型为CD型(OR=5.377)是ASO出现AVF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患者2例因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1例术后溃疡坏疽不好转行截趾手术,2例术中因闭塞段通过困难终止手术;B组患者3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二次手术,3例术中因闭塞段通过困难终止手术。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两侧肢体发生动静脉瘘情况无差异,多发生于股腘动脉TASC分型为CD型、股浅动脉远端及腘动脉闭塞的病变肢体。高龄女性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且其发生几率与患病时间、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动静脉瘘的形成可能导致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及肢体肿胀的出现,甚至加重色素沉着、溃疡坏疽等症状。其发生可能与动静脉之间的潜在交通开放、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及侧支血管生成形成动静脉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斑块内新生血管侵蚀到伴随静脉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