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暴露对实验鱼主要器官(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yi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由于其性质稳定不易燃烧,绝缘性能优良,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PCBs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易于为生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在鱼类体内富集,从而对鱼类和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而有必要对PCBs的鱼类毒性做深入的研究。 我们首先用0、50μg/L两个PCBs浓度,以浸浴法为斑马鱼染毒,经过28天的亚慢性毒性实验后,通过电镜观察受毒后斑马鱼肝脏和鳃组织的微细结构变化。随后,以0、2μd/L、50μg/L三个PCBs浓度为剑尾鱼染毒,测定72小时内肝、鳃及卵巢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Na~+/K~+—ATPase的活性变化。另外取对照组及50μg/L PCBs染毒组28天的剑尾鱼部分器官作组织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实验还测定了PCBs对剑尾鱼成鱼30天的半致死浓度及对剑尾鱼幼鱼的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 实验中,斑马钱(BracAydanio rerlo)暴露在浓度为50μg/L PCBs的水中28天后,实验鱼的鳃丝外层上皮细胞细胞膜部分缺失或裂解,支持细胞核异形,氯细胞数目增多。肝脏细胞胞内溶酶体颗粒增多,有的见线粒体异常及细咆膜破裂,枯否氏细胞内吞噬物显著增加。 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亚慢性毒性实验,证实染毒后其 肝脏及鳃组织的透射电镜切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肝细胞细胞核内 核仁明显,胞质内脂滴及溶酶体颗粒数量增多,粗面内质网增生且分布 靠近细胞膜,糖元颗粒减少,线粒体异常也有发现;鳃丝整体形态萎缩, 呼吸表皮细胞增厚,支持细胞细胞质内出现较多的染色颗粒,氯细胞有 所增加。肝脏及鳃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肝脏表面发现有部分细胞团明显 受损:部分鳃丝外表有损伤溃烂痕迹,鳃丝之间距离增宽。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测定表明, PCBS对剑尾鱼肝脏和卵巢的SOD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在最初染毒的 12小时内,SOD活性略有上升,但随暴露时间延长,浓度增加,肝和 卵巢的SOD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实验中鳃组织SOD活性在PCBS暴露 后其变化不明显。 对Na+几丁-kxx-ase的活性测定表明,PCBs对剑尾鱼肝脏及卵巢的 Na丫K”-AThase活性有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对鳃的Nd瓜+-M ase活 性则显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急性毒性实验表明,PCBs对剑尾鱼幼鱼96hr的半致死浓度(LC。) 为2.063ng/L,PCBS对剑尾鱼成鱼30天的半致死浓度为10.580be/L。
其他文献
我国的煤炭资源三分之二都集中在内蒙古、山西,使用中这些能源进行火力发电,生产电力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运输要使用远距离传输技术。采用长距离传输的直流输电方案,有利于提高电力传输的经济性、灵活性、稳定性,系统运行过程中调度电力也比较灵活,高压直流传输技术具备非常好的前景。然而,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易出现主变直流偏磁,当系统直流用单极大地返回工作的方式,会出现主变压器异常,噪音增大振动变大。随着我国大力实施西
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通信专网,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产生的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和特殊的安全可靠性要求。电力通信网的安全评估现已成为电力通信系统的重要问题,将其作为电力通信网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电力通信网的风险评估,通过对其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风险概念、风险评估、电力通信网技术及风险评估、电力通信网风险评估方法及评估体
节能技术是缓解当前能源紧张形势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造船及航运界的研究热点。船舶辅机作为船舶电网的主要用电负荷之一,由于船舶所携带的能源有限,辅机耗电量过大必然会影
本文首先介绍电容换相换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工程优势,然后从电容换相换流器的数学模型入手分析电容换相换流器的原理。进而在PSCAD软件中搭建了CCC-HVDC与CSCC-HVDC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阶跃响应分析和临界短路比分析,并与传统LCC-HVDC模型的阶跃响应与临界短路比进行对比。通过稳态分析验证这两个新型系统的响应特性符合仿真要求。接下来在PSCAD软件中对联于弱受端交流系统的电容换相换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要求,业界正在大力进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专变采集终端是采集使用专用变压器的用户用电信息的设备,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