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也暴露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尤其以“三农问题最为重大。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连续九年的“一号文件”均以“三农问题”为重,各地方政府在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加大在农业方面的各项投入,出台了相应的鼓励生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措施,因此,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状态仍有加剧的势头。因此,顺利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丰收则基础牢固,农民富裕则国家强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宁,从我国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依旧在农村当前,不管是决策层还是学术界都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中最重要的是收入问题。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一半以上。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收入区域差异的缩小对山东省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人均总收入从1978年的134.58元增长到2009年的8683.82元,鲁东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0元,但是鲁西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刚刚超过6000元,区域间的收入差异较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异的扩大不利于山东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的稳步建设,不利于山东省的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农民收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使用相应的计量工具,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山东省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各区域水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提高较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回顾了目前关于农民收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其次,通过查阅历年年鉴和统计资料,对山东省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和各区域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行研究分析,提炼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造成区域收入差异的问题进行影响因素的探究;最后,对提高农民收入的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农村小学教育对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抵消收入的增长。究其原因,计量分析的期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时期,那些只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和其他非经营收入的概率太小,因而多停留在农村和农业活动中,因此导致农业从业人口的平均人均收入的增量稀释和下降。如果依靠小学水平的农村从业人口,不论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的强度有多大,都很难迅速提高农村收入水平。第二,总的来说,中学教育对各地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这说明在目前,初中水平的农村人口仍是农村人力资本增量的主体。因而,在农村贯彻实行九年基础义务教育,确保完成至少初中的正规教育,这对于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在现阶段对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农村地区间的收入差异扩大的趋势,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扩大;而工资性收入的扩大,又与各地农村之间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有关;进一步地,这种非农就业机会的大小跟农民的教育状况相关。在详细考察农村地区收入差异和教育程度的差异之后,可以发现,农村基础义务教育对农村地区人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