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架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经济开发区,此地首次发掘有多个环壕组成的聚落遗址,这种聚落模式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发现,每个环壕的墓葬均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此地对于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气候演变以及人类活动的耦合,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AMS14C测年,第四纪地质,地貌学以及环境磁学、粘土矿物XRD分析、粒度分析等实验方法,初步探讨了玉架山地区良渚文化前后的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演变的响应以及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原因等问题,具体结论如下:(1)架山遗址生土层的沉积年代大约在4900a.BP之前,吴淞高程在3m左右,埋藏深度距现代地表约为2.5m。综合实验分析得玉架山遗址生土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30~35μm之间,SK偏度在+0.1左右,粒度频率曲线呈近正态分布,质量磁化率在5~10×10-8m3kg-1,结合前人现代潮滩沉积的综合对比,发现玉架山遗址生土层主要以中潮滩沉积为主,其层理结构明显,每层厚度约1-2cm左右。这与良渚古城遗址地区生土层明显不同。(2)黄粉土层的形成年代为距今4000a.BP以内,其沉积地层直接叠置在良渚文化层之上,沉积厚度大约为0.5~1.0m不等,玉架山遗址黄粉土层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1.4nm矿物-高岭石-蒙脱石,质量磁化率值在6~12×10-8m3kg-1之间,平均粒径在5-6φ之间,杭嘉湖地区黄粉土沉积均以粉砂质为主,且平均粒径均有随时间推移变细的趋势,说明黄粉土层由早期的洪涝严重到后期的逐渐消退的过程。(3)良渚文化层直接覆于中潮滩沉积之上,这与此地特有的环壕-台地群落结构有关,堆积台地以防止海水侵袭。在良渚文化存在的1000年内,此地处于沉积间断期,到4000a.BP左右,为中晚全新世气候波动剧烈时期,洪水频发,尽管他们堆积台地但是地势仍然较低,使得良渚文化未能在此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