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结构丰富的始源概念来理解抽象的、结构相对欠缺的目标概念。因此,从本质上,“隐喻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重要机制”(Lakoff,1993,p.244)。时间是抽象的概念,人们对它难以有直观的了解。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假设,空间是人类认识时间、把握时间的基础,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时间的表达在人类语言中主要是通过隐喻空间方位来实现的。可以说,通过空间概念来表示时间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也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时间是空间”的隐喻作了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定文化中,人们认为时间是有方向性的,而且对于过去与将来的认知方式也因语言不同而各异(Alverson,1994;Nunez & Sweetser,2006;Radden,2003)。英语一般认为过去的时间在身后,未来的时间在面前,所以英语中时间观察者/说话者在认知时间时总是面向将来,这一观点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而在涉及汉语中时间观察者是面向将来还是面向过去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众说纷纭,各种观点比较杂乱,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在现代隐喻理论的框架之内,从时间观察者及其时间取向出发,对英汉“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进行对比研究。重点是通过考察英汉时间观察者在认知时间时的不同取向,找出英汉民族在线性时间认知上的共性与差异,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抽象概念的部分内容是隐喻性的,人类的隐喻认知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并受文化因素的制约。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方面,英汉“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存在高度的相似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英汉语中都存在三种基本的通过空间概念构建时间概念的认知模式:“以我为中心的时间在动”型、“自我在动”型和“时间序列是相对位置”型。其中,前两种模式都将未来定为在观察者前方,过去定为在观察者后方,即观察者均面向将来。而第三种模式对时间的定位则不受观察者及其时间取向的影响。(二)英汉文化中人们的主要时间取向均是面向将来。另一方面,英汉“时间是空间”的隐喻也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有:(一)汉语中尚存在一种特殊的面向过去型时间认知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观察者面向过去,时间从过去向观察者所在的“现在”移动,即过去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前面,而未来时间则位于其后。(二)就时间取向而言,中国人既面向将来,又面向过去,而英美人只面向将来。这是该概念隐喻在英汉文化中一个重要而又显著的不同。(三)汉语中与面向过去型时间认知模式对应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动态含义,而英语大多采用静态的介词表达与汉语相对应的语义。英汉民族在时间认知上所具有的共性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源自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的自然结果;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可以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不同的语言系统内部结构等方面得到解释。本研究不仅从跨语言的角度为“时间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且有助于揭示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另外,对比英汉“时间是空间”隐喻的异同有利于中西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并且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中空间词汇获得时间意义的认知理据,从而促进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