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以闽南地区为例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大众在心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也有所提升。旅游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逐渐成为大多数居民进行消费安排时相当重视的部分,大众旅游时代就此拉开帷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一方面为乡村旅游地原有产业注入活力,一方面也肩负着带动新农村经济建设以及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型的重任,逐渐成为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探究,更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热点。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地的独特优势、乡村旅游模式中的核心特征元素,详细挖掘乡村性本质内涵、做好乡村性评价模型及乡村性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基础上,深入了解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价值显现;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不同认知,以可持续动态发展观进行综合梳理,尝试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概念与内涵做出全新界定和诠释。本文依据城乡统筹建设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体验经济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比较与归纳分析、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层次分析、市调研与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从乡村地域环境、乡村意象、在地居民参与、乡村原真文化、可持续发展等不同方面建立起乡村性评价模型,并合理运用专家打分法有效的构建了乡村性评价体系;本文结合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三处不同乡村旅游地进行案例研究,分别进行相关乡村性指标测评,进而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强弱发展趋势,进而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进行总体分析。在获悉乡村旅游地乡村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后,文章再次深入剖析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实质内涵,并以突显乡村原真性特征为核心,从不同角度综合归纳了未来乡村旅游地发展规划的策略。  最后,基于乡村性内涵,从坚持本土化与乡村性结合、将乡村性和当地文化原真性有效融合、乡村性保护、政策扶持、挖掘在地乡村旅游独有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有效的建议:旅游地政府及经营者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方面挖掘当地乡土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业链,另一方面,应大力保护当地独特的原生文化和原生态景观,提升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完善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其他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政府和经营者应从保护乡村原真性出发,适度开发利用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服务中;在乡村性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和谐统一;政府应抓住城乡一体化契机,在保留乡村旅游地乡村性同时对乡村旅游地进行科学系统的统筹,综合发挥城乡不同优势,为乡村旅游地发展做长远规划;政府及经营者应挖掘在地乡村旅游独有特征,推动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文章尝试借助对闽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为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期启发乡村旅游地政府、经营者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乡村性保护和传承,推广和实施健康的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其他文献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的发展,移动GIS已成为GIS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手机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应用的通讯设备,普及率高,以手机作为载体提供GIS信息服务,可大大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指同一城镇体系中,规模不同、职能各异的各级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联系及其组合状态。合理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有利于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投
城市是时代的产物,它总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结构深刻转型的新时期。在这样的背景
土方综合利用是航道疏浚工程中地上和水下土资源循环有序利用的重要内容。在目前我国很多航道疏浚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土方综合利用缺乏理论研究,在实际土方利用中存在随意性,这在
教育是兴国之本,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之一。只有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