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民俗学、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多学科理论,以流行预言为研究对象,以清末民国时期和当代社会为时段,以《推背图》为例,使用现存的预言历史文献、史书和文人笔记、当代出版的预言书籍等材料对预言历史文献的源流、特点及其传播方式进行考察,尝试回答非理性预言如何为自身存在提供合理性这一问题。
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论。正文第一章,通过对传统预言文献的梳理,勾勒预言产生、形成及发展的轨迹,并对清末民初流行的预言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以预言历史文献中通俗易懂的《推背图》为代表,使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其书名由来、成书年代及作者、评者进行考证,并梳理出三个版本系统五个版本,对它们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从预言的制作方式、思想内涵与民间故事中,对《推背图》的文化内涵作进一步地解析。第三章,通过尝试通过历史文献再现《推背图》的历史流传状况,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一预言“大爆发”时期《推背图》的传播图景;同时从传播者、传播媒介及受众等角度入手,通过田野调查对《推背图》的当代传播状况进行考察,分析《推背图》在解读过程中所折射出的社会情境与民众心理,从而揭示民俗文献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及其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与功能。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预言的生命力与时代密切相关,《推背图》在历史上随着朝代更迭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当文本定型之后,预言本身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又提供了较大的附会空间,以适应不同时代的预言需求。《推背图》在今天之所以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根本原因是预言的内容切合了民众的心理需求,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一神秘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民众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