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先锋小说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凭借着其在语言和形式两方面的巨大变革在中国当代文坛影响深远。八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先锋文学,在九十年代因时代氛围和自身创作的瓶颈而渐趋没落。以苏童、格非、余华为代表的八十年代“先锋小说”创作者,在进入九十年代后作品呈现出以一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学的重视与回归心态,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资源的局面;先锋作家由八十年代“先锋”时期的“向西学步”转向向隐匿已久的“中国叙事”的回归。在创作态势上,呈现出“注重故事性”,“重回历史”,“向传统文学寻找资源”等共性;就具体作家而言其创作面貌又各不相同:如余华的本土化、民间化转向;格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倚重;苏童在叙述姿态上的古典化回归。先锋作家代表余华、苏童、格非创作转型的“中国化”策略,主要是围绕着“民间”和“古典”两个维度展开。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将通过对三位作家转型前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相关文本的细读;对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及文学环境的分析等方式来解读三位代表作家的“中国化”策略及其创作转型所昭示的传统文学叙事资源与当代文学发展之关系的命题。本篇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先锋作家转型的时代背景;探讨先锋作家在九十年代所面临的创作困境以及三位代表作家为何会选择“中国化”的转型道路。正文自第二章开始,通过研究余华、苏童、格非的创作历程,对比分析他们转型前后的创作实践,归纳他们各自的“中国化”转型策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归纳他们“中国化”转型策略的个性和得失。第二章主要分析余华对民间重塑与对生存主题的探究;第三章主要讨论格非对“红楼梦”笔法的借鉴,对古雅语言艺术的追求;第四章主要探讨苏童传统的叙事风格,意象化的白描手法;第五章总结了三位先锋作家代表“中国化”转型创作实践的文学史意义。本篇论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化”的内涵于“先锋作家”而言,是指非西方的,指向中国传统的叙事资源:如世情小说传统;话本小说特质;诗性传统;注重故事性;古典雅致的语言;古典意象的运用;用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