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沐川县林业产业发展下的LUCC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kk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对沐川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过程中,引入了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与专家知识对该区域的LUCC、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迁移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弄清地方林业产业发展对区域生态的影响程度及范围,进而充分识别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制定合理的生态管理与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现将本文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以1990、2001、2006年二个时期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和1999年的森林资源分布图作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结合专家知识分类方法获得了沐川县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专题图,并进行了精度评估,分类精度分别达到了81.42%、86.52%、86.10%。2、采用谱间关系法(TM2+TM3>TM4+TM5)和阈值法(TM4<60)提取了实验区不同时相TM影像的水体界限,减少了地形阴影被误分为水体的机率。对建设用地(居民地、公路)采用了基于光谱知识的居民地、公路提取模型来提取,以修正监督分类的结果。然后将重新提取的水体和建设用地导入ArcGIS,更新监督分类的结果,并将其转换为了.img格式,从而找出了一条利用ERDAS与ArcGIS的优势功能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遥感图像的自动分类的途径,提高了分类精度。3、得到了沐川县1990年、1999年、2001年、2006年各时期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7.55%,50.55%,53.84%,57.13%。4、将ArcGIS下更新后的矢量数据转换为GRID格式的栅格数据,并进行了面积统计、地形分异研究和相关景观指数的计算。最终获得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景观地形分异研究和景观格局分析找出了影响沐川县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认识沐川县区域景观行为,制定相应的生态管理与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了依据。5、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计算,获得了以下有研究意义的研究结果:1999~2001年为耕地向林地转化的一个最重要时期,期间大量耕地向林地进行了转化。而该时期为退耕还林初期,很明显,是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引导了这一大量耕地向林地(竹林)的转化过程。林地的转出面积比例中,大部分都是相互之间的转入和转出。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水域面积变化主要受马边河流域新建水电站的影响。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主要受政府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政策影响,且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6、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按面积统计和动态度分析可知:研究区耕地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成逐年下降趋势,到2006年仅占全县总面积的42.15%;林地中,变化面积最大的地类是竹林,且变化时期主要集中在1999~2001年。针叶林、阔叶林面积1990年~2001年11年期间比例基本保持不变,2001年开始才逐渐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变化较小。灌木林1990~1999年的动态度最大,达到14.12%;竹林1999~2001年的动态度最大,达到44.89%;针叶林2001~2006年的动态度最大,达到12.31%。将不同时期各地类的动态度做纵向比较可知,1999~2001年为竹林产业发展最重要时划。7、通过对景观指数的计算,获得了如下有意义的研究结果:1999~2001年,大量的竹林的栽植,对景观的连通性产生了消极作用,景观破碎度达到最大值,加强了生物行为或生物过程相关的渗透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内景观的连通性受到了外界干扰的巨大影响。2001年后,大量竹林成林,并向周围迅速扩大面积,促进了景观连通性的好转,景观破碎度有所下降。1999~2001年间,在西南部高丘河谷平坝区,斑块的多样性增大,破碎度增加。而西南部高丘河谷平坝区主要是耕地,是沐川县的粮食主产区。这同时也说明,是耕地的破碎化导致了景观多样性的增大。在海拔较高的区域,由于耕地数量较少,退耕还林对耕地的影响变小,此时景观的连通性变好,景观中斑块被分割的可能性变小,破碎度变小。同时也说明人为因素对景观破碎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8、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分析可知:在西南部高丘河谷平坝区,1990~1999年耕地的逐年减少主要是受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部分耕地逐步转变为了竹林地。1999年退耕还林后,由于耕地紧张,农民担心粮食收成及经济收入不佳,将部分距离居民区较近,地力较高、郁闭度较低的针叶或阔叶林下栽种了经济作物,并加速了耕作,导致了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的现象。另外,1999~2001年两年内,退耕后竹林由于郁闭度很小,在影像上多数被判读为了耕地,这也是导致耕地面积增加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西北部低山区(500~1000m),耕地面积在1999~2001年期间年均降幅为4.30%;相反,竹林与针叶林在1999年后大幅增加,尤其是竹林面积,在1999~2001年期间年均增幅达52.02%,面积大小则占到低山区总面积大小的33.42%,成为这一区域内的主导林种。东南部低山区(1000m以上)与西北部低山区一样,耕地面积变化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1999~2001年期间的变化更为显著。竹林在这一区域面积增幅不大,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结束后,研究区的竹林已经开始从造林阶段转向生产利用阶段。9、通过地形分析得知:研究区的耕地主要是坡耕地,且主要分布在缓坡和斜坡上。1999~2006年,陡坡、急坡范围内耕地面积由17012 hm~2下降到6799 hm~2。这说明,在国家对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下,这一坡度范围内的耕地己经有60%退出了耕地用途;针、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斜坡和陡坡上。2001~2006年,针叶林面积在陡坡上的增大主要是由于该坡度范围的针叶林受人为影响很小,一部分退耕的耕地被栽种了针叶林。阔叶林面积在急、险坡上随着坡度的增大而下降,在斜坡以上坡度范围内,阔叶林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而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在大力发展竹产业这一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一部分阔叶林在与竹林的生态位竞争中处于弱势,演变成了竹类占优势的混交林;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斜坡、陡坡和急坡上,其面积在各个坡度等级上所表现出的分布规律基本都是:1999年>2001年>1990年>2006年。竹林主要分布在斜坡和陡坡上,沐川县的竹林1999年后在坡度≤25°范围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在斜坡上,平均增幅达到154%。水域和建设用地都主要分布在平、缓坡上,受坡度因素影响较小。耕地和竹林面积大小随坡向的总体分布规律相似,都是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平地。竹林面积增加主要是依靠研究区竹林产业产业的发展。灌木林和阔叶林面积的坡向总体分布规律相似,都是:半阴坡>阴坡>半阳坡>阳坡>平地:阔叶林面积在平地上一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针叶林面积大小的坡向总体分布规律是:半阴坡>半阳坡>阴坡>阳坡>平地。研究表明,沐川县的林业产业发展是其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退耕还林和国家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引导这一林业经济产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生物过程在景观动态变化中居于次要地位。
其他文献
期刊
本论文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这一全新视角出发,以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等六省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于2002~2005年期间重点研究了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水衍生了江南的独特文化,构筑了江南城乡格局,推动着江南城乡发展。城市化进程中,江南乡村水体面临诸如污染加剧、地下水开采过度、景观格局遭到破坏等严峻问
通过灯诱和田间系统调查以及长翅型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山东济宁灰飞虱Laodelphaxs triatellus(Fallén)在灯下、麦田和秧田的种群消长动态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
AIM: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how glucose promotes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colon cancer cells.METHODS:CT-26 rat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were c
盐碱地公路绿化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地处寒区的盐碱地公路,生态环境更加恶劣,绿化难度更大。本文以黑龙江省盐碱地公路—大庆市杜蒙县林肇线杜蒙段公路为研究对
AIM: To evaluate a new imaging device for colonoscopy that adds two side viewing CMOS lenses, the Third EyePanoramic. cap.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observa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当地政府必须正视山区穷困的严峻形势,担负起发展可持续林业产业以脱贫致富的重任。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对于当地农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
本文以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例,对基于GIS的森林资源动态时空分析进行了研究。文章结合野外调查和1985、199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档案,以GIS为核心技术,综合空间分析与多种统
为解决目前国内已有的燃煤计量系统普遍存在着计量模型粗糙、系统通用性不强、计量精确度不高的缺陷的问题,以萧山发电厂输煤程控工程为背景,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计量系统。本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