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损害的共同特征,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的共同途径。大量研究表明,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及活化增加相关。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作为体内关键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化因子,通过激活潜在的TGF-β1促进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体外系膜细胞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 AngII)诱导的TGF-β1的活化也是通过TSP-1介导的, AngII 1型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AngII诱导的TSP1的分泌。本试验选用氯沙坦对实验性肾间质纤维化模型进行干预,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及检测TSP-1、TGF-β1、ColⅢ的表达,探讨TSP-1高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及氯沙坦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00±10)克,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输尿管结扎组(UUO组即B组),氯沙坦治疗组(C组),每组各15只。将各组大鼠以水合氯醛(0.1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行左侧耻骨上切口,沿左肾下极寻找到左侧输尿管,在中上1/3处用4号线上下结扎两处,然后从中剪断输尿管,以防逆行性感染,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和剪断输尿管外,其他手术过程同前。术后各组大鼠均正常饮食。治疗组大鼠以氯沙坦50mg/kg/d制成2ml混悬液灌胃,1次/日;假手术组和UUO组大鼠用生理盐水2ml/d灌胃,1次/日;三组均于术前一天开始灌胃至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分三批留取标本。输尿管结扎术后分别于第3、7、14天处死,迅速取出左肾,按冠状位纵形切开,取肾组织的1/2置于10%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酒精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制成5um切片。光镜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肾间质TSP-1、TGF-β1、ColⅢ的表达,结果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实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理改变:光镜下观察,HE及Masson染色A组未见明显异常,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结构完整,小管与小管之间间隙紧密,小管间质无炎性细胞浸润,小管基底膜光滑、连续。HE染色B组术后3天肾小管扩张不明显,间质中少量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B组7天可见肾小管明显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水肿、甚至坏死,肾间质大量炎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宽度增加;B组14天可见弥漫的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皱缩,小管基底膜不同程度断裂,皮质及外髓萎缩的肾小管较多,间质中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可见大量纤维增生。C组各时间点改变均较同期B组改变明显减轻。Masson染色可见B组术后3天开始出现肾小管扩张,肾间质宽度增加,间质浸润细胞增多,胶原成分增加,此后,病变逐渐加重。C组与B组平行相比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肾间质相对面积明显减少(P<0.05)。三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S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A组肾小管间质TSP-1极少量表达,B组3天、7天、14天TSP-1的表达进行性增加,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C组TSP-1较同期B组表达下降。组间、组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GF-β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在A组各时期仅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微量表达,B组各时相点TGF-β1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呈进行性升高,且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升高程度更加明显,至第14天表达最强。C组较同期B组表达下降。组间、组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lⅢ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ColⅢ在A组仅微量表达于肾小动脉周围,肾间质有极少量表达。B组ColⅢ在肾间质中呈棕黄色条索状分布,随梗阻时间时间延长表达量增加。C组与B组平行相比,ColⅢ表达量降低(P<0.05)。进一步对各组TSP-1的表达与TGF-β1、ColⅢ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SP-1与TGF-β1、ColⅢ的表达均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正常大鼠肾小管间质细胞少量TSP-1表达,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TSP-1的表达明显增加,且与TGF-β1、ColⅢ的表达呈正相关。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能够下调TSP-1、TGF-β1、ColⅢ在肾间质的表达,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