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述的不可靠性,即“不可靠叙述”(unreliable narration),是当代叙事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几乎欧美叙事学界的重要理论家们都无法避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美国已故著名叙事学家韦恩·布思在其著名的小说理论奠基之作《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了这一术语。对于韦恩·布思来说,“不可靠叙述”指的是叙述者的叙述对隐含作者规范的偏离,但这个定义后来遭到了詹姆斯·费伦、西蒙·查特曼、雅克比、安斯加·纽宁等人的修正和挑战,也因此发展演变出了关于这个概念的修辞性建构、认知建构等理论。本文在考察各派对“不可靠叙述”的论述,梳理各派的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上述诸人的理论仍然有不少的盲点,比如在将叙述者违背隐含作者规范而称为“不可靠叙述”时,默认隐含作者的高尚地位,而笔者认为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隐含作者就是道德或人格的至高者。由于叙述者的参照点显得不够稳固,因此对“不可靠叙述”的界定就差生了盲点;同时,在对“不可靠叙述”的类型的划分中,将“不可靠叙述”的类型推得过于广泛,如费伦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类(疏离型和亲近型)、十二个亚类,导致了“不可靠叙述”繁琐化和机械化;第三,也正是本文之所以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各派在研究这个议题时主要集中在探讨“什么是不可靠?”和“不可靠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这两个维度,而对“不可靠叙述”对于作者、文本和读者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并没有进行重点研究,而几乎是遵循了布思所论“反讽”和“距离”两个阅读效果,而笔者认为事实上要复杂和丰富得多。在具体结构方面,本文拟综合考察、梳理各派的理论观点,指出了各派理论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在具体分析文本的时候,可以结合认知派和修辞派各重视读者和隐含作者的观点,从而认定一个“叙述”是否可靠。同时,本文拟梳理各派对“不可靠叙述”类型的划分,在综合的基础上研究“不可靠叙述”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本文的主要创新之点即在这里,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既扩展了布思所论述的“反讽”和“距离”效果,增加了“认同效果”、“忒修斯效果”等,同时又以具体的国内小说作品例如《伤逝》、《秦腔》等进行分析,避免了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多以国外小说的文本分析为主的倾向。最后,本文拟对四种阅读效果进行理论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