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的枷锁》的作者毛姆的创作经历以及作品主人公菲利普的性格和经历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着相关性,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对《人性的枷锁》中的菲利普形象进行精神分析,可以更深入菲利普的内心世界,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发现二者在人性观与自我观上的相似之处。 菲利普早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与绅士理想为主的超我结构,但是在一步步接触现实的过程中,他的宗教信仰不断受到挫折,他开始对宗教所宣扬的人生理想产生怀疑,最终完全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在超我与欲望的实现和现实条件限制的斗争中,菲利普不断地调节着超我的内容。30岁之前的几段感情经历,再现了他的本我寻找释放能量对象的过程,他与每一位女性的关系,尤其是深入地揭示了他对米尔锥的力比多能量的投注与自虐能量的投注,他对米尔锥不由自主的痴情,反映了本我对人性的制约。菲利普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被迫改变自己的某些选择,他在现实的压力下开始相继放弃了浪漫主义的人生理想与本我能量的直接释放,体现了在人性向自由实现的过程中现实条件的种种制约。 菲利普的成长之旅,体现的是自我与超我、本我、现实斗争的过程,是自我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在“夹缝”中生存的过程。小说主人公的经历所揭示的人性观,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反映了其在各种枷锁限制下的自我历程,与弗洛伊德相似的悲观主义人性观。小说主人公菲利普一步步挣脱宗教的枷锁、情感的枷锁以及现实的枷锁的过程,我们也更清楚地了解了菲利普复杂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