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鼠(Eutamias sibiricus)是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下重要的啮齿动物类群,参与多种植物种子和一些菌类的贮藏,这种贮食行为有利于真菌孢子扩散、幼苗建成以及森林更新,也直接影响了红松种子的扩散和阔叶红松林的生态过程。为解释阔叶红松林中花鼠种群的季节性波动,我们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应用跟踪观察法、样线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研究方法,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花鼠种群动态及生境选择特征研究。我们在保护区19林班的红松林内设置了200m×400m面积为8ha的长方形调查样地。在样地中设置了32个25m×25m的固定样方,排成南北向8行东西向4列,相邻样方中心间距50m。种群动态和部分生境选择的调查是在此固定样方中进行的。为捕捉花鼠,在每个固定样方中放置4个捕鼠笼,鼠笼分别放置在与每个样方中心相距10m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固定位置上。鼠笼大小为10cm×10cm×25cm,使用本地采摘的红松松塔作为捕鼠诱饵。调查期间,每天早上8:00打开全部鼠笼笼门。在每天10:00和14:00分别检查全部鼠笼,下午检查结束后关闭笼门。为识别花鼠个体,采用PIT标签进行标记。我们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1年秋季标记的花鼠中超过50%的个体在第二年春季被重捕,注射PIT标签15天后和5个月后重捕的花鼠个体体重没有下降。2.花鼠种群春季在红松林内为均匀分布,秋季为聚集分布。红松林内2011年秋季平均种群密度4.98±0.86只/hm2,2012年春季平均种群密度8.90±2.53只/hm2,2012年秋季平均种群密度9.16±2.09只/hm2。2011年秋季花鼠原地重捕率为61.29%,2012年春季原地重捕为30.91%,2012年秋季原地重捕率为21.43%。3.花鼠平均最大活动直径为44.94±4.29m。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5个主要因子对花鼠越冬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其中,在红松盖度较高(0.4-0.5)、倒木盖度较高(0.3)、灌层盖度较高(0.7-1.0)、距林缘距离较大(>10m)及干扰强度较高(采集)的生境中花鼠捕捉量和巢穴数量都较高。4.花鼠在取食地附近会分散贮藏小部分松籽,挖掘过程中归巢的花鼠急于进入洞穴未果后会出现匆忙就近埋下临时贮点的行为。2011年及2012年10月调查的洞穴中平均贮藏带壳松籽461.9±161.4g,无壳松籽56.6±30.4g。花鼠洞穴多位于针阔混交林的向阳坡地,开口于倒木下或树根附近。调查期间挖掘的洞穴平均长338±19cm,深104±7cm。洞穴结构包括一个巢室、几个贮藏室及存放废弃物的小室,有的洞穴中还存在盲洞。洞穴中平均贮藏叶子75.4±15.2g。以上结果表明:1.PIT标签对于标记花鼠是安全的,适合应用于基于个体识别的小型哺乳动物生态学研究。2.红松林内的花鼠在秋季更倾向于在原地活动,在春季更倾向于向样地外活动。3.花鼠个体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个体间家域明显重叠。花鼠偏好红松盖度较高、倒木盖度较高、灌层盖度较高、距林缘距离较大及干扰强度较高的生境。4.花鼠是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皆俱的贮食者,且集中贮藏占据主导地位。花鼠洞穴的位置和结构具有隐蔽性强、防水及便于觅食等特点。洞穴中贮藏阔叶树叶子作为巢材。期望通过本研究的进行,能为有效控制花鼠种群提供理论依据,为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积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