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西方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目前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译者不同,并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呈现不同特点,故仍然需要丰富译者主体性的案例研究。本文将研究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周瘦鹃(1895—1968)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共约有418篇翻译作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对其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针对这个研究空缺,本文将研究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周瘦鹃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将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案例为周瘦鹃的汉译本《欧美名家短篇小说》,理论视角为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通过深入探究分析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与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在"信赖"阶段,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首先表现为主要选择短篇小说为翻译文本,其影响因素有英文能力、性格特点、市场需求、文学意识、经济需求。其次,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表现为倾向于翻译言情小说、伦理小说、爱国小说等题材。倾向于言情小说的影响因素有恋爱情史、个人写作风格;倾向于爱国小说的影响因素有父亲的教育、政治形势;倾向于伦理小说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在"侵入"阶段,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表现为文化意识和写作风格的"侵入",这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吸收"阶段,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表现为归化翻译策略为主,异化的翻译策略为辅。这受到读者与赞助人的影响。周瘦鹃在《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中既有用文言文,也有用白话文进行翻译是其译者主体性在"吸收"阶段的另一表现,这受到读者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在"补偿"阶段,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表现为添加注释与评论。周瘦鹃采用注释与评论是为了促进译文读者对原文的欣赏和理解。根据以上发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体现为主要关注中国读者的期待和对译文的接受度。其译者主体性受到经济状况、成长经历、社会背景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周瘦鹃的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更完整、全面地认识周瘦鹃作为翻译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