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松(Pinus densata)已被大量遗传分子研究证实是云南松(P.yunnanensis)与油松(P. tabuliformis)自然杂交产生的同倍体杂种,在分布上处于高于亲本种海拔的生态位,与亲本种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但尚缺乏三个种在高海拔生态位的实验对比佐证。本试验在高山松典型生境下对三个松种多个种群进行了苗期田间对比实验,以了解种间及种内群体间苗期适应性、生长发育及形态物候的表现和差异,验证高山松是否有优于其亲本种的适应特性,为进一步阐明高山松在高海拔生态位的成种机制提供生态遗传参考。结果表明:大部分苗期适应性指标及生长发育性状在种间及种内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变异,其中10月保存率、封顶率和二次生长率在种间的方差分量有最大值,是体现种间适应性差异的重要指标。出苗率、10月封顶率和越冬保存率在种内群体间的变异分量有较高值,显示了种内群体间的适应性差异。油松的封顶率和保存率为最高,云南松相应指标为最低值,高山松的适应性指标居于亲本种之间,其出苗率、保存率高于云南松,低于油松;封顶期晚于油松30天左右,而云南松不封项;在苗木生长表现高山松超过亲本种,苗木叶子红色和紫色比例上也大于亲本种,且2年生苗木有二次生长;云南松各项指标表现均低,一年生苗在越冬后初生针叶茎段干枯,第二年苗干由上胚轴部(子叶部位)重新萌芽生长。在林芝试验条件下,高山松分布区东部的种群在出苗率、发芽势和保存率上高于其他高山松种群;云南松两批试验的多数种群苗木不封顶;油松各种群全部封顶,但在群体间的封顶时期有一定差异,高海拔和分布区北部种群较先进入封顶期。研究表明在高山松适生区林芝的苗期试验条件下,油松苗木封顶早,而生长期短;云南松不封顶,一年茎枯死;高山松较油松有更长的生长期,比云南松有更强的适应性,可能是其在高海拔生境下发展成种的部分因素。本实验为探讨高山松高海拔生境适应性起源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