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28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正式成立后,其组织经过10年的发展,期间经历了5任领导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组织的外国军事顾问机构在华时间最长,组织最完整,地位与影响力最大的军事顾问团机构。 附表1 历任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领导入列表 德国军事顾问团之所以能够在1928年开始有组织的来华,并在其后的10年中不断扩大,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与主客观原因的。 早在清末,清政府就大量聘用德国顾问,是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聘用德国军事顾问之前源。此外还源自孙中山的联德思想。促使南京政府聘请德国顾问团来华还有一些现实的原因。新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着内政外交的困境,而德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对南京政府极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从德国聘请顾问还可以在列强中采取平衡政策。再则,无论是历史上的德国顾问,还是当时在中国各民用部门工作的德国学者、专家均以其勤奋的工作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给中国人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而在德国顾问方面,他们之所以来华应聘则是由于德国的国家利益和他们的自身利益决定的。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工作自然以军事工作为主,这也是蒋介石聘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首要目的。故德国军事顾问团自来华以后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鲍尔及其后的总顾问为了确立并巩固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事集权的地位,对中国的军事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造。其次,德国顾问对国民党军队的整编、训练和装备做了大量的工作,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和现代化水平。他们还改进、加强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校教育,提高了国民党军官的军事素质。并帮助蒋介石进行内战,包括军阀战争与“剿共”。最后,德国顾问也帮助中国进行对日作战准备,甚至参与协助抗日作战。 1928年11月,当鲍尔率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首批团员来华时,他给顾问团规定的总任务是:“帮助蒋介石消灭各地的军阀,把中国变成德国的市场。”其后十年间,德国军事顾问团始终遵循这一基本任务,虽然军事工作是其主要工作,但德国顾问团也从未放弃促进中德经贸关系,为德国谋取经济利益。他们首先积极推动德国对中国的军火出口,继而发展成为政府间协议的中德易货贸易。其次,他们积极引进德国资本与技术,帮助中国发展国防工业,从而为德国工业品开拓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综观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10年的主要军事工作,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同时,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工作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即德国的理论和经验在中国存在着是否与中国国情相适合的问题。 政治上,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们都是保守、反动思想的拥护者,因此,他们在政治上带给中国的影响,当然也不可能是进步的、积极的,更不可能是革命的了。特别是在对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方面,则更充分暴露了德国顾问在政治上的反动立场。 在经济领域,首先,他们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竭力推动中德间的军火贸易,使德国对华军火出口在德国顾问团时期增加了数十倍,为德国工业界赢得了大量利益,还为德国获得了急需的战略原料。此外,他们还把德国资本与技术引入中国的国防工业建设中来,进一步为德国谋取了经济利益。但另一方面,这些工作对中国方面也是有益的。这既符合德国政府和工业界对德国顾问的期望,也与蒋介石政权引入德国顾问的初衷相一致的。因而由此也推动了中德两国关系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 回顾德国军事顾问团这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不断起伏发展的过程,它在中国政府,特别是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其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由德国顾问团同德国政府与经济界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因为蒋介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其为桥梁与纽带,沟通同德国政府与经济界的联系,以获得德国的军事、经济援助,以巩固自己的政权,促进中国的发展。所以,各个时期德国军事顾问团能否实现蒋介石对它的这种期望,也就决定了它在中国,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 身为中国政府聘请的德国顾问,又与德国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当遇到德国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利益不相一致时,绝大多数顾问都能做到忠于职守,不损害中国的利益。 对把德国驻华军事顾问视作德国远东政策的代表和推行者的观点,笔者不能完全苟同。事实上,从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工作的情况看,其行动多有同德国政府的政策不和,甚至相对立之处。但也有与德国政府政策合拍之处。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行动是以其认为是否符合德国根本的国家利益为标准的,而不是明确地受哪一届政府的具体政策的约束的。 回顾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10年历史,可以发现,中德两国关系由疏远至密切,逐步达到了近现代史上最密切的时期,可称之为“蜜月期”。这是由于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互补的需求所决定的。而双方的这些互补的需求,恰恰是通过德国军事顾问团作为中介而联系起来。德国军事顾问团也因此在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方面都留下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时的德中关系是基于现实的眼前的相互利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