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低体温和寒颤是剖宫产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分别测量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产妇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核心温度及寒颤的发生,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产妇的体温及寒颤发生的不同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20例需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腰麻组。两组样本量分别为11例和9例。两组试验均采用2%利多卡因和0.75%罗哌卡因作为麻醉药物。手术期间不使用镇静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且静脉输入未加热的液体以及不采用任何加温制热装置。分别记录两组产妇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5min(T1),10min(T2),15min(T3),20min(T3),30min(T4),45min(T5)和60min(T6)的核心体温,并根据寒颤分级(Wrenck分级)记录各个时间点寒颤的分级以及血压和心率。同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环境温度以及术中产妇的最高阻滞平面。其中触发寒颤时的核心体温为寒颤阈值。最后,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核心体温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寒颤结果用等级指标表示。计数指标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指标非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级指标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当P<0.05时,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种椎管内麻醉过程中产妇的核心体温:两组产妇的核心体温在麻醉诱导后的前半个小时均处于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将近,半个小时后腰麻组产妇核心体温下降明显较硬膜外麻醉组快。统计学结果示整个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两组产妇核心体温下降程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Epsilon=0.552,P=0.018)。(2)两种椎管内麻醉过程中产妇寒颤的发生:腰麻组产妇寒颤的发生率仅仅为2/11,硬膜外麻醉组产妇寒颤的发生率为6/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31),而且硬膜外组产妇寒颤发生程度较腰麻组更为剧烈,产妇诉有明显不适感。(3)寒颤的发生和核心体温变化之间无明显关系。由于腰麻组寒颤发生率较低,无法得出较为准确的寒颤阈值。且两组产妇的术中血压、心率等变化与寒颤发生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不同的椎管内麻醉方式对于产妇的核心体温以及寒颤发生的影响不同。虽然腰麻期间产妇核心体温较硬膜外麻醉时下降更甚,但是寒颤的发生率以及剧烈程度却更低,且寒颤的发生与核心体温之间无明显关系。针对这一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猜想:较硬膜外麻醉而言,腰麻对产妇体温调节机制的损害更大。这一研究结果也为寒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