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承接于受注重宏大叙事的欧洲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始,延续至侧重实际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制约的过程,“学术性”与“应用性”之争无不弥散于其中。这既与作为“子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受到“母学科”社会学、教育学的影响使然,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密切相关。而这种理论发展的主线索无疑对我国的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构建具备参考的价值。本文基于对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发展中“学术性”与“应用性”之争的渊源、影响因素、演绎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身处社会转型期、富有典型的教育社会学特征的民国教育社会学作为研究对象,并借用“学术性”与“应用性”之争作为梳理民国教育社会学纷繁芜杂的思想的着眼点,分析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构、自身特点及其侧重“应用性”的根源所在。并通过教育社会学学科历史的演化来诠释民国教育社会学两种研究脉络之间的错位、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而从价值悬置、学科着眼点等方面来审视民国教育社会学对我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几点启示。
本文通过阐述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性”与“应用性”之争之渊源。主要通过“子学科”与“母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研究脉络之间的碰撞着手;进一步阐释民国教育社会学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学术氛围及其综合影响,对民国教育社会学的特点进行梳理。介绍民国时期的教育社会学类的期刊杂志的发展进程,以及民国时期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基于以上分析、梳理,研究阐述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性与应用性之争之辨析,借助于教育社会学理论学科的演化、民国教育社会学思想的“错位”等角度来审视。
在以上的论证基础上,本文得出民国教育社会学对我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启示。借助于教育社会学期刊杂志、价值悬置对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着眼点、多元共存的研究态势等层面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