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37例CML患者分子学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137例CML患者分子学疗效。方法:我院确诊的Ph+和/或BCR-ABL1基因+的CML患者13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程、干扰素治疗年限,不同时间点骨髓细胞学等临床资料,RT-PCR定量检测BCR-ABL1基因水平;并对上述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中位观察时间为36个月,接受IM治疗前既往中位病程为3年,干扰素治疗中位时间1年;IM对CP患者18个月累计CMR率为82%,36个月为89%,与文献报道接近;AP/BP患者18个月累计CMR率为40%,36个月为45%,稍高于文献报道,IM对CP、AP/BP患者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CP患者既往病程长度影响达到CMR时间,且既往病程大于2年患者CMR率降低,患者既往使用干扰素同样影响患者CMR率,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M对CML患者尤其慢性期患者具有良好的CMR疗效,但对进展期患者疗效尚不如人意;既往病程与使用干扰素治疗可能影响IM对CML-CP患者的分子学疗效,提议确诊后应尽早使用IM治疗,以期获得更高的CMR率。第二部分38例CML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机制分析目的:38例CML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特征描述及初步机制探讨。方法:我院确诊的PH+和/或BCR-ABL1基因+的CML患者38例,根据治疗反应评判原发耐药或继发耐药;收集患者年龄、既往病程等临床资料,RT-PCR定量检测BCR-ABL1基因水平,并测定患者是否存在BCR-ABL1激酶区域点突变;对上述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耐药标准参照2010欧洲标准,其中CP29例,AP/BP 9例,中位观察时间36个月。原发耐药28例(18个月未获得CCR且一直未获得CMR),包括CP患者20例、AP/BP患者8例;继发耐药10例(治疗中丧失CMR), CP患者9例、AP/BP患者1例;原发耐药患者既往病程及干扰素治疗时间显著长于持续CMR患者及继发性耐药患者(p<0.05);检测手段方面,6例患者由基因复查阳性而丧失初始CMR;突变检测结果提示21例(55.3%)患者融合基因ABL激酶区存在点突变,其中P-loop区域突变11例(52.4%)、A-loop 2例(9.5%)、T315I 5例(23.8%),其他区域:M351T 1例,F359L/V各1例,这些区域突变易于导致BCR-ABL1基因与IM结合能力降低,产生耐药性;突变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中位时间为1.45±0.61年,长于持续CMR患者0.72±0.61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P/BP患者与CP患者突变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24)。结论:尽管IM治疗CML疗效良好,但IM却表现出一定的耐药发生率(27.7%);IM前病程、干扰素治疗等可能参与了其耐药的发生,提示应用IM早期治疗可能降低耐药率。BCR-ABL1基因点突变是IM最为常见的耐药机制,突变主要集中于ATP结合区域;进展期患者点突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慢性期患者,且发生率均与干扰素治疗时间相关,提示干扰素治疗可能通过增加突变率导致慢粒细胞对IM发生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