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观察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结构形态、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组织中p-GSK-3β及GLUT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电针干预对TBI的治疗机理,为后期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本实验选择76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60只进行模型制备,预留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各8只。模型制备采用改良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法,造模后24h对所有大鼠进行mNSS评分,选择造模后得分在7-12分的中度颅脑损伤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针刺组选取百会、水沟、患侧内关、患侧足三里于造模后1d开始进行电针治疗,15min/次,1次/d,共治疗14d,其余各组不干预。于造模后3d、7d、14d三个时间点分批次对各组大鼠再进行mNSS评分,评分后进行取材,待实验结束后进行病理学检测。采用HE染色及尼氏染色观察损伤组织的形态结构改变;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p-GSK-3β及GLUT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mNSS评分结果:在造模后24h、3d、7d、14d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神经功能正常,假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后24h存在轻微运动障碍,至造模后3d恢复正常;各时间点比较假手术组和空白组评分,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得分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观察期的延长,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mNSS评分逐渐降低,在同时间点针刺组较模型组得分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染色可见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整,轮廓清晰;针刺组和模型组病理切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空洞区,损伤部位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异常,细胞核变形,细胞液化形成软化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刺组较模型组相比,坏死范围明显缩小,炎性细胞聚集减少,出现明显的纤维增生,细胞形态及排列顺序逐渐趋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3)尼氏染色结果:观察各组脑组织尼氏染色切片可见空白组及假手术组镜下脑组织中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尼氏小体均匀分布;造模后电针组和模型组镜下观察尼氏小体均有减少,但随着造模后时间的推移,针刺组在同时间点观察尼氏小体数量均较同期模型组多;(4)脑组织细胞凋亡检测结果: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空白组及假手术组镜下均可见个别凋亡细胞,两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及针刺组神经细胞凋亡的数量均高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差异显著(P<0.0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刺组及模型组的凋亡细胞数均有所减少,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在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数量较模型组减少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p-GSK-3β及GLUT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两种方法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两个目标蛋白在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均有少量表达,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造模后3d、7d、14d分别检测模型组及针刺组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两个目标蛋白在各组各时间点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且发现针刺组中p-GSK-3β及GLUT1蛋白的表达量均较同期模型组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减轻模型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使脑组织中p-GSK-3β及GLUT1蛋白的表达量增加,发挥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保护神经元,减轻TBI后的神经继发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