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淡水底栖生物的毒性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环芳烃(PAHs)是公认的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也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OCPs和PAHs具有长期残留性、半挥发性、高毒性和生物蓄积性,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和传递,对环境生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20世纪开始,由于农业的发展和人类对化石产品的不断开发利用,大量的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被排入到环境中。虽然我国已经禁止了六六六和六氯苯的生产和使用,多环芳烃也被作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提出得到关注和治理,但由于使用量大,在环境中半衰期长,使其仍然是环境中检出率很高的两类POPs。沉积物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最终归宿之一,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蓄积库,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可以通过扩散、再悬浮或者受沉积物中生物体扰动等途径再次进入水体中,引起水体的二次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二次危害。   本论文选取有机氯农药中的林丹(γ-HCH)、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n)和多环芳烃中的菲(Phenanthrene)为目标污染物,以淡水底栖生物中的颤蚓、摇蚊和河蚬为受试生物,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目标污染物对受试生物的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林丹和菲对颤蚓14天的LC20分别为113 mg·kg-1和>479 mg·kg-1,14天自断的EC20分别为103 mg·kg-1和136 mg·kg-1。林丹和菲对颤蚓的致死效应、致自断效应和行为活动(沉积物回避和挖掘行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大。六氯苯对颤蚓致死效应较弱,最高浓度190 mg·kg-1暴露28天后,死亡率仍低于8%。但HCB对颤蚓具有明显的致自断效应,14天和28天时致自断的EC50分别为>190 mg·kg-1和97.1 mg·kg-1。六氯苯对颤蚓的生长,运动和挖掘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暴露浓度的增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HCB对颤蚓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强。   2.摇蚊对林丹表现出了极强的敏感性,林丹对摇蚊96 h,10天和28天的LC50分别为0.268 mg·kg-1、0.067 mg·kg-1和0.015 mg·kg-1。与林丹相比,菲对摇蚊具有稍弱的毒性效应,菲对摇蚊96 h,10天和28天的LC50分别为283mg·kg-1、127 mg·kg-1和82.1 mg·kg-1。林丹和菲对摇蚊羽化和筑巢行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mT50随着林丹和菲染毒浓度升高而增大。六氯苯对摇蚊的28天的LC50为59.8 mg·kg-1,对摇蚊羽化率的EC50为59.8 mg·kg-1。六氯苯对摇蚊的羽化和筑巢行为具有促进作用,EmT50随着六氯苯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3.河蚬对林丹和菲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林丹对河蚬10天的LC50为279mg·kg-1,菲对河蚬10天的LC20为142 mg·kg-1。林丹对河蚬的行为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菲表现出较弱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道观”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以“一”作为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每个一”作为行的出发点和载体,通过“心斋”“坐忘”“外天下”“外物”“外生”的人生修
《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这个典故来诠释今天的中国书法,非常贴切。中国书法是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艺术。文化是根本,书法是枝叶,没有根本的枝叶,不会开花结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范结构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具有逻辑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无剥削社会的正义观.本文认为,这两个要素之间并不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极其独特的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从浩瀚的文化史籍中发掘出的中华文化密码及其相关文化理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2月17日今天是2016年哥本哈根皮草拍卖会的第一天,报供的马哈根尼公貂皮和天鹅绒公貂皮全部售出,马哈根尼公貂皮价格下降了17%,马哈根尼天鹅绒公貂皮价格下降了6%。马哈根尼
现代中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老师的工作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和氛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或者把知识嚼碎再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老师
我很欣赏前几年曾在中国红极一时的一位足球洋教练的说法,叫做享受足球,他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即无论我们想做任何事,尽管都有可能劳其筋骨,更有乐在其中,关键在持什么
家政行业中有两大类企业,一类是以经营某类业务为主的单一型企业,一类是多种业务并存发展的多元化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多元化和单一经营战略的选择是因地制宜、因企而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子废弃物产生量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回收处理电子废弃物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关注生活中产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