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树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分析以及伊氏杀线虫真菌Esteya vermicola的快速检测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病是当前世界上重大森林病害。病原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hrer,1934),主要为害黑松,马尾松,赤松,火炬松等10多种松树。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办法,目前以物理,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直接针对松材线虫进行生物防治仍有较大难度。本实验室近几年一直研究的Esteya vermicola真菌,是从国外引进的松材线虫内寄生天敌真菌,研究表明该真菌对松材线虫有很高的侵染活性,因此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有很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探索了松材线虫病发病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不同时间,不同纬度,不同发病情况的松林间,优势微生物的异同;并分析了两棵黑松发病前后与树体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为后续研究微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参考。E. vermicola (Ophiostomataceae,长喙壳科)是松材线虫内寄生真菌,对松材线虫具有很高的感染力。Wang等对该真菌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它有很大的生防价值,目前该菌已有成型的批量生产方法。到目前为止该真菌的检测依然是基于传统方法,即采样后显微观察和形态鉴定,且以检测半月型孢子为主。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内对该菌进行了遗传相近微生物检测,菌株丰度检测,DNA浓度检测研究。探索出了一种特异性针对某个菌种的,高效,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流程。结果证实,基于核酸序列微生物鉴定方法相比传统微生物鉴定方法,具有高效,精准,快速,批量化等优点。FTA-DNA直接提取法是一种快捷,简单的DNA提取方法,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减少提取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核酸的破坏。FTA-DNA直接提取法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有效避免DNA提取过程中的生物大分子的交叉污染现象,还具有省时省力,简单高效等优点。本研究针对E. vermicola真菌侵染线虫的特性,判断该菌的基因组内含有侵染线虫体表所必须的几丁质酶基因,通过实验设计出一对针对几丁质酶功能基因的通用特异性引物。使用这对引物从E. vermicola菌的基因组DNA序列中扩增出一段几丁质酶基因序列,而后根据这段序列得到一对针对E. vermicola菌的特异性引物,并结合FTA-DNA直接提取法,成功建立了一种特异性针对E. vermicola菌,高效,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
其他文献
一部《茶经》,经历代文人雅士的演绎,从形式至内容,已将茶道文化推衍到了艺术的极致。这恐怕是茶圣陆羽所始料不及的。茶,不再单纯是人的饮食需要,它更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物
酌古沿今,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积淀而成的西蜀园林园林艺术深厚。竹兼具四季常青、中通外直、挺拔俊秀、经冬不凋的自然属性及高风亮节、虚心文雅、宁折不屈的独特品格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土壤呼吸也称为土壤表面CO2通量(Rs),包括根呼吸和基础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主要以相同立地条件下落叶松(Larixgmelinii)和水曲柳(Fraxin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更渴望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这样城市公园就是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的一个休息、游憩的场所。同时城市公园也是反映
本文以ArcGIS软件为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对安徽省休宁县岭南林场1:10000地形图进行等高线和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矢量化采集,同时以2009年同期SPOT5遥感影像,通过建立遥感影像解
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是广西柳州林科所1980年以撑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f.)为父本
辐射松(Pinups radiata D.Don)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新引进的造林树种,具有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等特性,在我国西南地区已大面积进行了引种试验。但对其抗旱
土壤磷素不足一直是制约桉树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因素,筛选耐低磷桉树品种是缓解目前磷矿资源缺乏和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研究桉树适应低磷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滇西的白眉长臂猿进行了种群数量和分布调查,之后再无相关报道。该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现状是中国保护生物学家较为关注的问题,而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是制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