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当家畜种,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饥饿是牦牛放牧生产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而补偿生长则对牦牛放牧生产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择健康、体重相近(183.60±15.62kg)的3岁九龙牦牛6头,并将其作为1个组。预试14天后,进行正常饲喂7天,饥饿7天,恢复饲喂28天。试验中对牦牛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血液指标及瘤胃微生物区系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饥饿7天后牦牛失重约10.06%。恢复饲喂期前3周,日均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前2周,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正常饲喂期(P<0.05)。恢复饲喂期第1周牦牛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正常饲喂期(P<0.05),而后呈下降趋势,到第4周恢复到正常饲喂期水平(P>0.05)。(2)饥饿期,血清中血糖、甘油三酯、尿素氮和肌酸酐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非酯化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饲喂期前3周,血清中血糖、甘油三酯、尿素氮和肌酸酐含量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非酯化脂肪酸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饲喂期(P<0.05),第4周血清代谢物含量恢复到正常饲喂期水平(P>0.05)。(3)饥饿期,血清中胰岛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瘦素、甲状腺激素、皮质醇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脂联素显著升高(P<0.05)。恢复饲喂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饲喂期(P<0.05),皮质醇含量保持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水平(P<0.05)。激素分泌差异主要在恢复饲喂期前3周,第4周除了脂联素显著升高外,其他激素含量与正常饲喂期无显著差异(P>0.05)。(4)饥饿期,血清抗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促炎因子白介素1β和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恢复饲喂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丙二醛含量在第2周显著高于正常饲喂期(P<0.05),内毒素含量在第1、3周含量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第4周除白介素-1β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外(P<0.05),其他指标与正常饲喂期差异不显著(P>0.05)。(5)饥饿期,牦牛瘤胃液pH及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及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恢复饲喂瘤胃各发酵参数变化主要在前3周,瘤胃pH、氨态氮、内毒素含量及乙丙比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饲喂期(P<0.05),第4周牦牛瘤胃pH、微生物蛋白、乙酸、丙酸及内毒素含量与正常饲喂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6)饥饿期,瘤胃微生物α多样性The 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微生物组成与正常饲喂期有显著差异(P<0.05),蛋白利用菌、脂肪利用菌、丁酸生成菌、有害菌、有修复功能菌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古菌门丰度和甲烷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P<0.05),甲烷微球菌属丰度显著升高(P<0.05)。恢复饲喂期微生物变化主要发生在第1周,微生物α多样性The 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微生物组成与正常饲喂期有显著差异(P<0.05),促丙酸生成菌丰度显著高于正常饲喂期(P<0.05);前3周,产甲烷古菌丰度显著低于正常饲喂期(P<0.05),第2、3、4周瘤胃微生物组成与正常饲喂期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饥饿期牦牛体重减轻,脂肪动员增加,生长相关激素分泌减少,机体抗氧化能力与瘤胃微生物发酵减弱以适应饥饿。与正常饲喂期相比,饥饿后恢复饲喂显著改变了牦牛瘤胃菌群结构,提高丙酸生成菌丰度和丙酸浓度及促进丙酸型发酵,降低产甲烷古菌丰度,提高微生物蛋白合成,改善瘤胃发酵;同时,增加了IGF-Ⅰ分泌,提高牦牛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物质消化率,改善机体营养代谢,从而促进牦牛产生显著的补偿生长。恢复饲喂后的第4周达到与正常饲喂相当的水平,补偿生长效应主要发生在前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