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常伴有严重的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受损,早期复位已交锁的关节突完成脊髓减压是治疗的关键。脊柱外科医师通常采取轴向颅骨牵引进行闭合复位,但其存在复位成功率低的缺陷。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我院在Halo-vest支架的基础上探索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其复位机制和安全性尚缺乏实验依据。之前的实验研究已对该技术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损伤的安全性及相关机制进行研究,但并未验证其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未明确复位过程中关节突压应力的变化与复位成功率的关系。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C5-6单侧及双侧关节突交锁尸体模型,通过压力传感器技术监测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复位过程中交锁的上下关节突之间的接触应力和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变化情况,进一步阐明该技术的复位机制,并通过和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比较,分析复位过程的安全性,为该复位技术的临床推广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目的:
1.探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的复位机制;
2.探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Z形抬升牵引复位过程的安全性;
3.测量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与传统的颅骨牵引复位技术复位过程中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和椎管内压力变化,比较两种技术复位的优缺点。
材料与方法:
1.选取15具福尔马林浸泡的头-颈-胸尸体标本,模拟重建颈部肌肉收缩力,使用经校准的压力传感器测量正常中立位时C5-6左侧关节突接触应力及相应节段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
2.在C5-6节段建立单侧关节突交锁模型和双侧关节突交锁模型,测量交锁状态下交锁关节突处的接触应力及椎管内压力;
3.在损伤模型上应用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和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进行闭合复位,比较复位前后椎管内压力及关节突接触应力的变化;
4.记录复位过程中椎管内压力及关节突接触应力的最大值,比较两种复位技术的复位特点及差异。
结果:
1.在模拟颈部肌肉后,成功建立了15具C5-6左侧关节突交锁及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头-颈-胸尸体模型;
2.单侧或双侧关节突关节交锁时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及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比中立位状态下显著增大(P<0.001),对比单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双侧关节突交锁脊髓前方压力(P<0.001)及脊髓后方压力(P=0.010)均较单侧关节突交锁时增加;
3.颅骨牵引复位法和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均可完成对单/双侧关节突交锁尸体标本的闭合复位,且复位后的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及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均较复位前显著降低(P<0.001);
4.在单侧关节突交锁的复位过程中,相较于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应用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时,交锁关节突处的最大接触应力值相对较小(P<0.001),椎管内脊髓前后方最大压力无显著差异(P>0.05));
5.在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复位过程中,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与颅骨牵引比较,椎管内脊髓后方最大压力值相对较小(P=0.027),脊髓前方最大压力值无显著差异(P=0.078),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最大值也无明显差异(P=0.939)。
结论:
1、下颈椎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损伤后,椎管内脊髓前后方的压力及交锁关节突处的接触应力均明显增大,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增大更明显,成功的闭合复位可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序列,完成脊髓减压;
2、Z形抬升牵引和颅骨牵引复位单侧和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均明显减小,显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地复位下颈椎关节突交锁;
3、Z形抬升牵引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关节突间最大接触应力显著低于颅骨牵引,显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能更有效地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避免造成复位过程中交锁关节突过度卡压,减少复位难度。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交锁时,最大接触应力无显著性差异,显示两种方法对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的难易程度无明显差异;
4、Z形抬升牵引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时椎管内压力最大值与颅骨牵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时安全性无明显差异。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交锁时,Z形抬升牵引复位椎管内脊髓后方压力最大值显著低于颅骨牵引,显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可更安全地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
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常伴有严重的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受损,早期复位已交锁的关节突完成脊髓减压是治疗的关键。脊柱外科医师通常采取轴向颅骨牵引进行闭合复位,但其存在复位成功率低的缺陷。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我院在Halo-vest支架的基础上探索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其复位机制和安全性尚缺乏实验依据。之前的实验研究已对该技术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损伤的安全性及相关机制进行研究,但并未验证其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未明确复位过程中关节突压应力的变化与复位成功率的关系。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C5-6单侧及双侧关节突交锁尸体模型,通过压力传感器技术监测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复位过程中交锁的上下关节突之间的接触应力和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变化情况,进一步阐明该技术的复位机制,并通过和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比较,分析复位过程的安全性,为该复位技术的临床推广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目的:
1.探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的复位机制;
2.探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Z形抬升牵引复位过程的安全性;
3.测量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与传统的颅骨牵引复位技术复位过程中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和椎管内压力变化,比较两种技术复位的优缺点。
材料与方法:
1.选取15具福尔马林浸泡的头-颈-胸尸体标本,模拟重建颈部肌肉收缩力,使用经校准的压力传感器测量正常中立位时C5-6左侧关节突接触应力及相应节段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
2.在C5-6节段建立单侧关节突交锁模型和双侧关节突交锁模型,测量交锁状态下交锁关节突处的接触应力及椎管内压力;
3.在损伤模型上应用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和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进行闭合复位,比较复位前后椎管内压力及关节突接触应力的变化;
4.记录复位过程中椎管内压力及关节突接触应力的最大值,比较两种复位技术的复位特点及差异。
结果:
1.在模拟颈部肌肉后,成功建立了15具C5-6左侧关节突交锁及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头-颈-胸尸体模型;
2.单侧或双侧关节突关节交锁时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及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比中立位状态下显著增大(P<0.001),对比单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双侧关节突交锁脊髓前方压力(P<0.001)及脊髓后方压力(P=0.010)均较单侧关节突交锁时增加;
3.颅骨牵引复位法和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均可完成对单/双侧关节突交锁尸体标本的闭合复位,且复位后的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及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均较复位前显著降低(P<0.001);
4.在单侧关节突交锁的复位过程中,相较于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应用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时,交锁关节突处的最大接触应力值相对较小(P<0.001),椎管内脊髓前后方最大压力无显著差异(P>0.05));
5.在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复位过程中,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与颅骨牵引比较,椎管内脊髓后方最大压力值相对较小(P=0.027),脊髓前方最大压力值无显著差异(P=0.078),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最大值也无明显差异(P=0.939)。
结论:
1、下颈椎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损伤后,椎管内脊髓前后方的压力及交锁关节突处的接触应力均明显增大,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增大更明显,成功的闭合复位可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序列,完成脊髓减压;
2、Z形抬升牵引和颅骨牵引复位单侧和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均明显减小,显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地复位下颈椎关节突交锁;
3、Z形抬升牵引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关节突间最大接触应力显著低于颅骨牵引,显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能更有效地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避免造成复位过程中交锁关节突过度卡压,减少复位难度。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交锁时,最大接触应力无显著性差异,显示两种方法对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的难易程度无明显差异;
4、Z形抬升牵引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时椎管内压力最大值与颅骨牵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时安全性无明显差异。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交锁时,Z形抬升牵引复位椎管内脊髓后方压力最大值显著低于颅骨牵引,显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可更安全地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