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关节突交锁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安全性与复位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x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常伴有严重的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受损,早期复位已交锁的关节突完成脊髓减压是治疗的关键。脊柱外科医师通常采取轴向颅骨牵引进行闭合复位,但其存在复位成功率低的缺陷。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我院在Halo-vest支架的基础上探索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其复位机制和安全性尚缺乏实验依据。之前的实验研究已对该技术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损伤的安全性及相关机制进行研究,但并未验证其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未明确复位过程中关节突压应力的变化与复位成功率的关系。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C5-6单侧及双侧关节突交锁尸体模型,通过压力传感器技术监测下颈椎关节突交锁复位过程中交锁的上下关节突之间的接触应力和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变化情况,进一步阐明该技术的复位机制,并通过和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比较,分析复位过程的安全性,为该复位技术的临床推广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目的:
  1.探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的复位机制;
  2.探讨下颈椎关节突交锁Z形抬升牵引复位过程的安全性;
  3.测量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与传统的颅骨牵引复位技术复位过程中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和椎管内压力变化,比较两种技术复位的优缺点。
  材料与方法:
  1.选取15具福尔马林浸泡的头-颈-胸尸体标本,模拟重建颈部肌肉收缩力,使用经校准的压力传感器测量正常中立位时C5-6左侧关节突接触应力及相应节段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
  2.在C5-6节段建立单侧关节突交锁模型和双侧关节突交锁模型,测量交锁状态下交锁关节突处的接触应力及椎管内压力;
  3.在损伤模型上应用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和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进行闭合复位,比较复位前后椎管内压力及关节突接触应力的变化;
  4.记录复位过程中椎管内压力及关节突接触应力的最大值,比较两种复位技术的复位特点及差异。
  结果:
  1.在模拟颈部肌肉后,成功建立了15具C5-6左侧关节突交锁及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头-颈-胸尸体模型;
  2.单侧或双侧关节突关节交锁时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及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比中立位状态下显著增大(P<0.001),对比单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双侧关节突交锁脊髓前方压力(P<0.001)及脊髓后方压力(P=0.010)均较单侧关节突交锁时增加;
  3.颅骨牵引复位法和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均可完成对单/双侧关节突交锁尸体标本的闭合复位,且复位后的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及椎管内脊髓前后方压力均较复位前显著降低(P<0.001);
  4.在单侧关节突交锁的复位过程中,相较于传统颅骨牵引复位技术,应用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时,交锁关节突处的最大接触应力值相对较小(P<0.001),椎管内脊髓前后方最大压力无显著差异(P>0.05));
  5.在双侧关节突交锁的复位过程中,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与颅骨牵引比较,椎管内脊髓后方最大压力值相对较小(P=0.027),脊髓前方最大压力值无显著差异(P=0.078),交锁关节突接触应力最大值也无明显差异(P=0.939)。
  结论:
  1、下颈椎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损伤后,椎管内脊髓前后方的压力及交锁关节突处的接触应力均明显增大,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增大更明显,成功的闭合复位可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序列,完成脊髓减压;
  2、Z形抬升牵引和颅骨牵引复位单侧和双侧关节突交锁,椎管内压力均明显减小,显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地复位下颈椎关节突交锁;
  3、Z形抬升牵引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关节突间最大接触应力显著低于颅骨牵引,显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能更有效地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避免造成复位过程中交锁关节突过度卡压,减少复位难度。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交锁时,最大接触应力无显著性差异,显示两种方法对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的难易程度无明显差异;
  4、Z形抬升牵引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时椎管内压力最大值与颅骨牵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复位单侧关节突交锁时安全性无明显差异。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交锁时,Z形抬升牵引复位椎管内脊髓后方压力最大值显著低于颅骨牵引,显示Z形抬升牵引复位技术可更安全地复位双侧关节突交锁。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实通过结核患者和普通患者在相同麻醉深度下,以及结核患者在不同麻醉深度下拔管的对比,探索出适合结核患者气管拔管的指导方案。  方法:本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选择择期手术普通患者20例,结核患者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II级,年龄20-60岁,分别为普通患者组和结核患者组。两组气管拔管方案均选用保持脑电双频指数(BIS)=75±5、四个成串刺激(TOF)≥0.9、呼吸频率(R
学位
在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患病率约为0.9%,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开胸修补术以及心导管介入治疗。相比开胸修补术,心导管介入诊疗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患儿术后恢复更快,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先心病的诊疗中。深度镇静为患儿心导管介入诊疗带来舒适化医疗的同时,会给患儿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低氧(经皮血氧饱和度  鉴于低氧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良好的术中气道管理一直是麻醉医生重
研究目的:  ICU综合征属于急性、广泛的可逆性认知功能障碍,又称ICU精神紊乱综合征。ICU综合征普遍存在于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其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迟、气管插管率提高、住院成本增加。临床调查结果显示:2014-2016年国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ICU综合征发生率由25%增加到85%,而其常被漏诊。临床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3%-95%的ICU综合征被漏诊,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也未有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右美托咪定与艾司洛尔辅助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优缺点,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KN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5月,收集所有有关右美托咪定和
学位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StanfordA型AD术前合并AL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三种不同呼吸支持治疗方法的效果,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1.急性StanfordA型AD患者术前合并AL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入住我院急诊抢救室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将符合条件的205例急性StanfordA型AD术前合并ALI患者根据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NICU)多模态监护治疗下亚低温治疗运用于中重型脑外伤后脑肿胀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作用。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回顾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我院神经外科ICU在2016年01月01日至2018年09月30日期间收治的伴有脑肿胀的中重型脑外伤患者42例,通过对比经亚低温治疗患者和非经亚低温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作用。主要结果包括ICU住院时间、颅内
学位
研究目的:  探讨急诊科常用床旁快速检测(即POCT)中的D-二聚体(DD)及肌钙蛋白T(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所致胸痛的诊断、鉴别意义以及病情评估作用。  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于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因胸痛于汕头某三甲医院就诊,并发病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最终确诊为AMI、AAD(急性主动脉夹层)、IMH(主动脉壁间血肿)共782例患者的临床资
学位
会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