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u(I)配合物因其新奇多样的结构,丰富独特的光物理与光化学性质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而具有光致发光性质的Cu(I)配合物的设计和合成也一直是配位化学活跃的研究领域。巯基既具有良好的提供σ电子的能力,又具有成键方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使得铜(I)巯基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中设计并合成出双核Cu(I)巯基配合物[Cu<,2>(dppm)<,2>(CH<,3>CN)<,2>(SC<,6>H<,4>CH<,3>-4)](PF<,6>)(1),和以四个 Cu(I)和二个 Ag(I)为中心原子的六杂核巯基配合物[Cu<,4>Ag<,2>(dppm)<,4>(8C<,6>H<,4>CH<,3>-4)<,4>](PF<,6>)><,2>(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的测定,确定和分析了配合物的结构,并依据它们的电子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激发光谱,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质以及光物理过程。主要结果如下:
1、1 的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中心离子Cu(I)通过dppm作桥联形成了Cu<,2>P<,4>C<,2>八员环结构,中心铜原子为扭曲的四面体构型。配合物1中铜与铜间的距离为3.123 A,大于其范德华半径(2.8 A)。该配合物在370 nm-390 nm的低能吸收归属为巯基→铜(I)的电荷转移跃迁。固态1在室温下具有双重发射458 nnq及616 nm,前者来自于巯基的激发态,后者来自于巯基→铜(I)电荷转移的激发态,同时伴有铜中心(ds/dp)电荷转移激发态。
2、2的晶体结构表明其每个Cu的配位环境是二个S及一个P配位,Ag的配位环境为二个P原子及二个S原子,形成了扭曲的四面体结构,四个S原子与六个金属原子形成了四个六员环,构成了类似于金刚烷结构的构型。其Cu···Cu、Ag···Ag、Cu···Ag之间的距离为3.262 A-4.205 A、6.697 A、3.241 A-4.656 A,大于其相应的范德华半径。说明金属中心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