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率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市民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出现。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市民化和外在资格市民化两个方面。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目前已凸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中,既有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差和社会权利难以保障的问题,也有失地农民人群的当前权利保障问题等,其中农民市民化后的再就业问题就是当前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民市民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相当一部分人需要重新就业,职业身份需要从“农民”转化为“工人”。现实状况表明:农民在完成这一职业身份转变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以外,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社会资本的作用。本文运用社会资本这一理论视角,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再就业的社会资本存量、运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试图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沿江街道为个案,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存量、运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农民的社会资本缺失。主要表现为农民的社会网络以血缘关系为主且规模较小、网络密度较高但同质性强、网络成员的资本拥有量较低这几个方面。二是虽然社会资本缺失,但是农民仍然将其作为第一选择运作于再就业中,并往往成功实现再就业。三是农民在实现再就业后基于“人情”等因素的考虑,会对原有的社会资本进行一定的维护,但没有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本。
本文还对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功效,解决好农民市民化中的再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政府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积极引导农民更好地利用政府资源,农民则要在对政府建立制度信任的同时,积极拓展自身社会资本实现再就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