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1781)是一种常见的储藏物害螨,常孳生在储藏粮食、食品、饲料和中药材等物品的仓库中,以储藏粮食、面粉和饲料等为食物,从而导致储藏物品质的严重下降。人们在食用这些被腐食酪螨污染的食品后,或长期接触腐食酪螨后可导致螨性皮炎和人体内螨病。此外,腐食酪螨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死亡螨体与粉尘螨和屋尘螨存在共同抗原,后者目前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过敏原,可引起螨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鉴于腐食酪螨在粮食储藏和医学上的重要性,对其研究工作开展较早,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腐食酪螨的形态学、生物学、实验种群生态学及腐食酪螨的防制方面,而关于腐食酪螨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的时空动态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芜湖市区仓储环境中腐食酪螨的自然种群动态,及腐食酪螨不同地理和季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其目的在于为腐食酪螨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如下方面。1、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每月定点采样,调查芜湖市5个地点的面粉厂或面条加工厂储藏面粉中腐食酪螨的季节消长。采用扩散指标、Taylor的lgS~2–lgx线性回归方程及Iwao的m*/-?x线性回归方程,研究腐食酪螨种群在仓储面粉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季节变化,芜湖市储藏面粉中的腐食酪螨自然种群密度变化呈双峰型,7月和9月为种群密度高峰期;(2)在仓储面粉中,腐食酪螨自然种群呈聚集分布。因此,可在储藏物中的腐食酪螨种群密度达到高峰期前采取合适的防控策略从而提高防制效果。2、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和核糖体rDNA ITS序列(包括18S和28S部分序列、ITS1、5.8S和ITS2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系统分析了采自我国4个动物地理区系9个地理种群的腐食酪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127个腐食酪螨个体中获得了127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共定义了88个单倍型;从211个腐食酪螨个体中获得的211条核糖体rDNA ITS序列,共定义了204个单倍型;(2)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邻接法重建系统发生树,所得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即来自同一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均未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在整个树中。单倍型网状进化图显示,所有单倍型均无明显的特异性分布格局,即来自相同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并未在网状进化图中趋于聚集性分布,而是所有单倍型总体上呈星状分布,无明显的地理种群分化。(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AMOVA分析显示,大部分地理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P<0.05),但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63.85%。而基于核糖体rDNA ITS序列的AMOVA分析则显示,大部分地理种群之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99.62%。(4)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Mantel检验结果显示,9个腐食酪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5,P=0.067),同样,基于核糖体rDNA ITS序列的AMOVA分析也发现两者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157,P=0.790),表明地理隔离不是腐食酪螨种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5)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分析显示9个地理种群在进化上偏离中性进化,存在选择作用;而Tajima’s D检验表明腐食酪螨种群在进化上负向选择,且遵循中性模型。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错配分析表明腐食酪螨9个地理种群符合种群稳定增长模型;而基于ITS序列的错配分析表明种群出现过快速扩张。3、对芜湖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季节腐食酪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核糖体rDNA ITS序列的不同季节腐食酪螨种群间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由两种分子标记有着不同的进化速率或模式所致;(2)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邻接法重建的系统发生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即来自同一季节种群的单倍型均未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在整个树中。(3)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AMOVA分析显示,不同季节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而基于核糖体rDNA ITS序列AMOVA分析则表明腐食酪螨3个季节种群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对芜湖地区腐食酪螨种群的防控可采用统一的防制策略。